人,应该过人的生活(1 / 1)

哲学心语 陈先达 2086 字 22天前

人要生存,首先必须有满足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人要吃、喝、住、行,要维持自己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的需要。我们绝不能轻视这种需要,认为其他动物都同样有这种需要,这只是人的一种动物性的需要。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人,从其生理机能看,与其他动物有相似的机能,如繁殖、消化、吸收、排泄诸如此类的机能。问题不仅是人的需要的生理基础、进化发展程度与其他动物不同,而且人类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也不同。人的需要与人相关联,是一种人文化了的需要。

人类有性的需要,但它表现为爱情和婚姻;有对食物的需要,它表现为多种多样的食品和高超的烹调艺术与适合不同口味的美食;人不是穴居,而是建筑各种风格的居室。人是以自己的劳动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单纯依赖自然的恩赐。因此人所消费的东西、消费的方式都是不断变化的。人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由此可见,人要过真正人的生活,必须有较好的满足生活的条件,保证人的正常生活。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曾经考察过当时工人的生活条件,控诉过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非人生活状态。

我们千万不能信奉“安贫乐道”之类的说教,认为人的物质生活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体道。只要“知道、信道、乐道”,就是最高尚的人的生活。如果被压迫者信奉这种学说,这对统治者是非常有利的,极端安稳的,没有人会起来造反,从此天下太太平平。可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造反不断,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个肚皮问题。鲁迅针对当时国已不国、民不聊生的情况,认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这是革命者的态度。

这当然不是说,人只要物质生活,或者说只要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就行。这是一种片面性。人之所以是人,在于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人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过程。这是一个包括个人的思想和心理生活的过程,也包括人类的思想和心理过程。作为人类的思想和心理,集中凝结为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科学以及宗教等。这说明,人不仅要吃、要喝、要维持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肉体生存,而且要不断改善人的生活条件以提高人的体魄,延长人的生命;同时,人要有精神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境界,使以生命生存和肉体需要为依据的人的物质需要更具文化内涵。所以人要有物质生产来满足肉体的需要,而且要有精神生产来满足精神需要。两种生产同时存在,才是人的社会,才是社会的人。

如果人只有一种生理需要,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物质生产,那人只是维持肉体需要的存在物。那人无异于其他动物。马克思说过,吃、喝、性行为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单纯的物质需要,只表明人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物;而只有当人同时进行精神生产时,才表明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即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当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人类文化的各种形态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时,人的生存就从单纯的动物性需求转变为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是人的生理性现象,生命的存在是肉体机能的运转,而生活则是包括肉体和精神在内的有目的性的生命活动的方式。目的越高尚、越明确、越执著,生命越有价值。鲁迅说过,我的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雨果也曾经强调,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因此,人要真正过人的生活,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应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精神生活,人只是会说话的动物,甚至会被人骂作“行尸走肉”。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的确存在只有物质生活而无精神生活的时期。这时人虽然有意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一样,人慑服于自然界,这时的人是“类人”的动物。进入原始社会后,随着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的产生,人们开始有精神生活。而把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则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之后出现的,从此,人类社会出现了两种文明,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状态相适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处于矛盾状态。如何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成为一个重大的哲学课题。

衣食足而知礼仪,我们老祖宗的话是对的,但并不完全。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很高,可在思想领域中道德沦丧、价值观念混乱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有人编成口号,“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这种情况不为少见。有的人暴富之后的堕落,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人会因富而变坏可以视为特例,可一个社会的总体道德是否会因富就自然变好呢,也很难说。我们的GDP增长快,但社会道德水平很难说年年提高。因此不能说,只要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也上去了,如果这样,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出现,何必两手抓紧呢?

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无关,在物质贫乏的状况下,人们照样可以保持高尚的道德与先进的精神面貌。如果这样,我们可以就精神文明来建设精神文明,采用“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方法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意识,经验也早已证明这同样是没有成效的。马克思说过,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我老在想,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上。我们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简化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归结为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从而陷入理论的混乱。

其实,考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的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以生产方式为中介的。物质文明直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即物质成果和产品就丰富,而精神文明是间接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力水平高不见得精神文明就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不平衡与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精神文明直接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相联系,决定于生产关系的类型、性质与成熟程度。所以生产方式跨两边:生产力这一边直接与物质文明相联系;生产关系这一边直接与精神文明相联系。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高科技决定它有较高的物质文明;可它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具有阶级对抗性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必然在思想领域和道德领域产生种种不良现象。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和矛盾,从根本上说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的表现和延伸。

在我们国家之所以要两手抓,原因正在于谁也代替不了谁。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党一直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这是党中央向全党特别是向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领域中工作的人提出的光荣任务和使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发展物质文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可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与不断满足文化需求相脱离。物质生产的发展不仅要从不断提高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智力和思想支持,而且也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生产如果与精神生产发展相脱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人的需要和非人的需要的问题。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高科技和迅速发展的生产力有可能提供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甚至匪夷所思的东西来满足人的癖好,但这种物质消费不仅不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其中不少是对人的扭曲。要避免单纯物质生产发展的这种弊病,我们必须继续坚定地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正如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物质生产的发展必须采取新的有效的对策一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也必然要求有新的招数、新的措施、新的设想、新的筹划。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生产的发展一样,不能年年是老一套,同样应该在不变中有变。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文化建设的“二为”方针。但面对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该更好地探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的内容和方式。在物质生产中没有新的高质量的产品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在精神领域中也一样。没有好的文化产品,正如缺少高质量的物质产品,同样会患“文化饥渴症”。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一样,是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的。在已经到来的新的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化特别是国内建设的大发展,要提出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提出新的看法。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其他领域,包括道德建设、思想建设,以及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也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内容充实新颖、品位高尚、适合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以实现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而且有可能逐步改变在长期阶级社会中形成的为争取最低的生存资料而斗争的情况,也要改变一些思想家重视精神生活而轻视物质生活的片面性。人,要像人一样生活,既要有适合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而且在公众社会生活中还要有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还要注重生态文明。

在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而且有良好生态环境中的人的生活,才是真正人的生活。这正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并逐步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