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生(1 / 1)

哲学心语 陈先达 2751 字 22天前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总而言之,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

▲ 2006年摄于黄山,左一为安徽大学裴德海,中为作者。“二十年前双脚游,当时乌丝今白头。巍峨屹立峰峦美,仁者乐山理易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哲学家应该具有山般的坚定品格,水样的灵活智慧。

在当今生态环境恶化、人类高呼生存危机的时代,庄子似乎比荀子占上风,天人合一比天人相分占上风。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对古代哲学题材的解读都具有时代的特征。但真理过头就会变为盲从。在当代毫无疑问主要倾向是反对破坏自然和对自然的掠夺。但如果由此走向倡导敬畏自然,甚至众生平等的宗教观念,就有点过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轻视人而委命自然不见得就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至于回归自然的山林派,在工业时代只不过是浪漫主义者的幻想。其实,一些当今的“隐士”,依然向往别墅、汽车、冰箱,希望生活现代化,但又有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这种山林派的实际内涵是优化自然,而不是像老庄那样回到自然。我想,真正回到自然,自耕自食,自织自衣,过一种原始的简朴生活,是不会有人愿意的。可是这种现代化的生活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可能性,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现代工业和科技支撑是不可能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式的生活,在当代对穷人而言是不能为,对富人而言是不愿为。即使真的想过过瘾,那也是在度假村中当几天的假隐士。

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在疑虑。我想,人类改造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在原始时代,其实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像继母而不是亲娘,没有那么样多的温情。人,时刻处于各种无法控制的自然力的威胁之下,为保存生命而奋力拼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田园诗般的浪漫主义回忆是对现实生态恶化不满的虚幻反映。

毫无疑问,人应该改造自然。对象化的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人类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社会才得以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恩格斯就曾经批评费尔巴哈消极崇拜自然,如醉如痴地膜拜自然的壮丽和万能的自然观。当然,人不能过分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的胜利。因为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自然的惩罚。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当代,更应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是个重大的哲学问题,更是当代重大的现实问题。

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有个正确的视角。我们不能简单比较人的力量与自然的力量谁更强大有力。很显然,与自然蕴含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仍然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座人类建造的摩天大楼,无论怎样高大,仍然不能与泰山的雄伟相比;人类可以填海造地,可是与地球的陆地面积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强烈的地震、火山的喷发、巨大的台风都能使人的创造物毁于顷刻。可是,人类自身的创造物,是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它显示了人类不同于任何生物的创造力;人类可以遭受自然灾害,但人类又能进行灾后重建,并不断寻求避免自然灾害的对策。

从当代人的生存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中得出的应该是正确对待自然的结论,而不应该是消极的反科学技术、反社会进步的结论,不应该是鼓吹敬畏自然、把自然神化的结论。我们围绕人类中心论的争论,往往变为公婆争理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争论。原因是我们在争论中把人与自然问题上的科学问题和价值观问题混为一谈。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科学性,正确理解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反对人类中心说。人不是宇宙的中心,正如地球或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人虽然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是最特殊的一部分,是依靠自己养活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不同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但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同样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作为生物中的一个类,并不具有超自然的能力,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和清洁的饮水,需要阳光,需要食物,如果生存环境恶劣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这是自然规律,正如水的污染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一样。人绝不能把自己变为地球上单一的存在物,唯我独尊只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可是在价值观上,人当然是以人为出发点或者说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为最高标准。在价值观问题上,人只能站在人的立场而不能站在任何动物和植物的立场考虑彼此的利害得失。这种看法是否会导致人类破坏自然的后果?不会。因为破坏自然和生态失衡,恰恰不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当代,导致生态环境如此恶化的并不是这种人类利益价值观,而是少数人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这正好违反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它只是为少数人、少数国家的利益服务而损害人类的利益,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真正为人类利益着想,就应该包含为世界上适量的动物和植物着想,为世界品种多样性存在的合理性着想。

所以真正具有科学性的价值观不能单纯建立在人的欲望、需求的基础上,而必须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观为依据。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归根结底也是符合人类利益的东西。科学技术会不会成为一个充满无法制伏灾难的潘多拉盒子,关键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事实证明,在当代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环境问题比起发达国家情况更为严重。“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不是反对科学技术,而是既要充分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更要有一个合理的社会组织和制度来正确应用科学技术。我们当代的生态问题根源于生产者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和物质需求欲望的无止境膨胀。有个哲学家痛心地说,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知识当作婊子来滥用以满足自己的生活要求和权力欲。科学知识的本质应该是增进人类的福利而不是相反。要用哲学理性支配科学技术,要用合理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与政策来制约人们的利益驱动。

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我们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根据这个原则从哲学和科学技术不同的层面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最合理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不能把完全属于人类社会的范畴诸如平等、权利、人道主义、生命价值,不加分析地用在所有的动物和植物身上。企图用“上天有好生之德”、“众生平等”来唤醒人的“良知”,这不是科学而是宗教教义。我们还是需要有正确的哲学观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论述,需要有各种科学知识特别是环境科学知识。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发表以后,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强化证明,只有正确的哲学观点和科学知识才能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在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都应该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而不能只强调一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的一面压倒它作为审美对象的一面。人类重视自然的效用,重视对自然的认知,而越来越难感知自然的美学价值。

1998年春,应邀到张家界游览,这于我是平生未有的亲近自然的良机。我是“秀才不出门”,喜欢蛰居小屋。我这个人最无审美力,也从未寄情山水。可一个长期蛰居城市的人,一旦投身大自然,被城市挤压变得狭隘的灵魂会突然变得宽大起来。我为眼前的壮丽而秀美的景色所激动,曾得打油诗二首:

鬼斧神工画也难,峄笼云纱有无间。

雄若武士高举剑,秀似美女喜迎郎。

最爱雨过晴空洗,十里滴翠溪水忙。

为人莫学风飘絮,心自岿然应似山。

仿佛天上泼墨来,风情万种巧安排。

两峄相对龙蛇斗,层峦叠嶂赛花台。

微雨轻烟云雾绕,远山夜色胜锦裁。

负手方知闲趣好,对景更感鸡虫哀。

面对如此美的自然景色,我突然想起了马克思,想起了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彩的论述。他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的时候,总之,在它们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他还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的确,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自然界越来越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源,许多自然奥秘也逐渐被人们揭示,可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反而越来越降低。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很重视自然界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修养的功能。孔夫子是个政治性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宣扬修齐治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是他并没有忘记自然。他不仅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样的话,而且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讨论各人志愿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当孔子询问他的学生的志愿时,子路、冉求等人的回答都雄心勃勃,讲的是做官治国的大志,唯独曾点说,他的志向和他们不同。他的愿望是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陪同几个人去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着歌,一边往回家的路上走。这是一幅多么快乐的春游景象。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明确表示赞成曾点的志向。孔子的“吾与点也”的对自然的态度,应该说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良方面。中国历史上文人们有寄情山水的传统。当时城市与农村相连并无不可逾越的间隔,跨出城就是乡。对山水的怡情,往往是从政之余或官场失意的寄托。山水诗,各种游记体文章,是诗文中很具特色和水平的一种。人们可以从山水即自然中体悟人生和哲理。

自然对人的确重要。这不仅是从人类生活资源的角度说,从人的生理、心理、审美、道德各个方面说都是重要的。一个身体极端疲劳的人,渴望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康复;一个人的心灵创伤渴望在美丽的景色中抚平。一个利己主义者也只能与游人共同欣赏美景,一个极端狂妄的人面对巍巍高山也会感到个人力量的有限,因为和物质占有不同,审美不具排他性。可是,城市中繁忙的工作、紧张的生活节奏,拉远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在《人与自然》中,一位哲学家十分痛惜人们对自然美的忽视,他说我们周围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是一座门户敞开的宝库,可是受用者寥寥无几;当一片枫叶在大都市向我们婆娑飘来时,体会千变万化秋色中的喜悦者没有几人。繁茂的树叶,累累的果实,飞鸟啁啾,都是众人易于获得的欢乐之源。当提高效率之歌清早就震耳欲聋时,当人们为片面赞美知识和“摘要”文化所包围时,又如何能愉快地走向由此展现的财富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地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发生城市化的诸种弊端。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钱穆先生在《湖山闲思录》中曾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说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众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然而文化终必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钱先生列举了大都市的诸种缺点后说这种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终将逼得向人类自身求决战,终将逼得不胜负担而脱卸。半个多世纪以前有这种看法,表现了哲学家的远见。可是伴随工业化的是城市化。农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农民的渴望,这种实际历史进程与人的心灵对城市喧哗的厌恶同时并存,令人困惑。这大概是历史进步要人付出的代价。

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首先,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的资源仓库。自然只有作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条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产生美感。

人来自自然,除了在死亡的意义上人注定不能回到自然。因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他注定要生活在社会之中。农村的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也是进步的趋势。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某种弊端而苦恼,但农村也非天堂。城市与富裕、文明相联系。而农村与贫困、落后相伴随。人们还是不断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而流入城市。这样,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喧闹的尘世。在社会进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为实践对象、认识对象,又培育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这可不单纯是个哲学问题,而首先是个社会问题。看起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贫富对立的框架内,这个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科学发展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重要内容,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正确途径。

我以为,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加剧,自然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最终的趋向和解决方式应该是使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一切社会主义者都把消灭包括城乡差别在内的三大差别,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当然,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离开人与人的和谐,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人与人的关系的框架内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