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理由退货”说开去[1](1 / 1)

哲学随感录 俞吾金 706 字 19天前

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的商场里,早就有这样的不成文的规定,即消费者买了商品以后,如果对它不满意,在一定的期限内,就可以到商场去退货,不需要陈述任何理由。这样的规定当然是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所以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评价。

都说上海人的学习意识和模仿意识特别强,恐怕并不是空穴来风。不久前,从新闻媒体上了解到,沪上有些商场也推出了“无理由退货”的新举措。这个新举措推出后,实行情况如何,我并不清楚。但看了相关的报道后,却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推出这一新举措的人们低估了汉语的复杂性。事实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无理由退货”这种提法包含着两种完全相反的意思。第一种意思是:消费者不需要陈述任何理由就可以把所买的货物退还给商场;第二种相反的意思是:消费者没有任何理由把所买的货物退还给商场。当然,谁都不会怀疑推出这个新举措的人们所具有的诚意,难道他们在使用“无理由退货”这个短语的时候,想要表达的不正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种意思吗?但遗憾的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呢?为什么不把这个新举措明确地表述为“无须陈述任何理由就可以退货”呢?

如果联想到目前国内商场和消费者之间的某种紧张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做出比较现实的分析,即潜伏在这一新举措背后的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动机。第一种动机是出于对消费者权利的真诚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商场的信誉;第二种动机则把这个新举措仅仅看作扩大自己生意的一种宣传或促销手段。如果真有第二种动机掺杂在里面的话,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说,选择“无理由退货”这个模棱两可的提法,实际上蕴含着潜意识中的相反的动机,即期盼任何消费者都不要把已买的货物退还给商场。

有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这样一种错觉之中,即以为自己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比如,我们常常见到一个老年人理直气壮地指责一个青年人:“你真不知道天高地厚!”但这个老年人如果也像孟子一样喜欢“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说过的话冒出一身冷汗来。因为那个青年人如果好学深思的话,就会这样回应老年人:“那么请您告诉我: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不知那个老年人又如何来化解自己的困境。大凡读过雅·哈谢克的《好兵帅克》的人都会记住书中的一个有趣的情节:三个大夫为了考察帅克的神经是否正常,向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镭比铅重吗?”“你相信世界末日吗?”“你能测量地球的直径吗?”“你知道太平洋最深的地方有多深吗?”由于帅克回答不出这些问题,三个大夫便一致断定他是白痴。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故事,也许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批评时候,会更谦和一些。事实上,我们也没有理由为自己所拥有的那些捉襟见肘的知识而感到骄傲。又如,据说一家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的一个招待所,为了图方便,竟把自己的名字简化为“有色招待所”,简化者就那么自信,难道消费者不会对“有色”这个词产生某种愉快的或不愉快的联想吗?再如,有些商场取名为“某某某大便民商场”或“某某某小便民商场”,难道取名者就没有深入地考虑过,某些消费者在使用这类店名时,有可能会在言谈中把它们简化为“大便”和“小便”,从而引起其他人的极不愉快的联想吗?看来,语言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一不小心,人们就会掉进它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1] 本文原来的标题为“从‘无理由退货’说起”,原载《解放日报》,200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