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讨论中的一个对象,“上海城市精神”的含义不够明晰。人们既可以从理想的角度来谈论它,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来谈论它;既可以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谈论它,也可以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谈论它。我个人的看法是,上海乃上海人之上海,谈论上海城市精神,当然要从上海市民说起,而对上海市民心态的考察,又应该从现实的状况出发,以便为上海城市精神的提升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尽管上海人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城市称作“大上海”,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称谓恰恰反衬出他们的小市民心态。一个偶尔羁留上海的人,看到的常常是上海的繁华,但对我这样的、久居上海的外省人说来,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上海人的小市民心态。正是这种心态时时刻刻编织着目前流行的上海城市精神。所以,我认为,要提升上海城市精神,使之与国际化的大城市相般配,就必须改造并超越这种小市民的心态。显然,如果我们的反省达不到这个层面上,谈论理想化的上海城市精神就近乎戏谑了。
小市民心态的第一个表现是自私、冷漠。一方面,许多上海人精心地打造、经营自己的安乐窝,甚至把自己的住处装修得比总统套房还要漂亮,即使没有这样经济实力的小康之家,也会把房间布置得富丽堂皇或打扫得一尘不染。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房间外面的过道、走廊或公用的地方,不少上海人会随意扔垃圾、占地盘或堆放破旧的杂物。对于公用地方的卫生、他人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则采取十分冷漠的态度。真可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甚至在某些公共场合,当歹徒公开侮辱女性,或公开进行抢劫的时候,他们也会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的样子,快步从旁边走过,唯恐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有染。
小市民心态的第二个表现是狭隘、嫉妒。不少上海人胸襟狭小、小肚鸡肠。遇事岂止斤斤计较,甚至可以说是两两计较。一见到别人的处境比自己好,心里就容不下,口舌生非,飞短流长,千方百计地贬低别人,甚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倘若见到别人遭了难,不但没有同情心,反而会幸灾乐祸。
小市民心态的第三个表现是胆小、怕事。乍看起来,不少上海人言词慷慨,有男子汉大丈夫气概,但事到临头,想到自己的利益、生命可能会受损,早已溜之大吉,缺乏真正的担当意识。此外,由于上海是计划经济的重灾区,上海人向来以“乖巧”“听话”著称,这又使上海人在思想上显得保守。普通上海人的愿望是得到一份轻松而高薪的工作,至于当大老板,做大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什么,就完全与他们绝缘了。
小市民心态的第四个表现是浮躁、投机。上海是一个商品化的城市,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由于贫富差异严重,不少上海人心态十分浮躁,只想一夜暴富,过海上寓公的生活。正是这种浮躁助长了他们的投机心理。今天这么想,明天又那么想,静不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事实上,普通的上海人缺乏定力和深沉感。他们缺乏北方人才有的那种沉着与冷静。
总之,在我看来,要提升上海城市精神,上海市民就要有勇气批评并超越这种小市民的心态,逐步做到胸襟博大、关心公共事务;行动沉着,敢做前人未做之事。在上海的市民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异类,如坚持真理的顾准、意志坚强的余纯顺、敢于拼搏的刘翔等。上海人应该向他们学习,脱胎换骨,锻造出与上海这个历史名城真正相匹配的新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