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将面临何种挑战?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将以何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正是理论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本身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光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且新的观念也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深刻的嬗变过程中。原来置身于边缘状态的诸多观念,如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和选择性逐渐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而原来置身于核心地位的诸多观念,如单一性、共同性、集体性和指令性正在渐渐地失去其约束力。这表明,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要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变化,就应该做出相应的调适,以便更有效地在新时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宽容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宽容性”也就是指意识形态对日常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上存在的多样性的认可。如果说,传统意识形态在思想方法上坚持自己的“单一性”,并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一切“多样性”的话,那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再固守这样的“单一性”显然不行了。尽管意识形态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都起着重点导向的作用,但这种重点导向却应该以对多样性的认可,而不是对它的排斥作为自己的前提。实际上,每一个不存偏见的人都会发现,多样性正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之所在。当人们跨入服装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种款式的服装?当人们走进水果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个品种的水果?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千姿态百态的,至于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就更不用说了。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就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2]新时期的意识形态需要的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宽容心态。也就是说,它必须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对新时期的思想做出合理的引导。
其次,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开放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开放性”也就是向现实生活敞开,不断地关注、吸纳和提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新鲜经验,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也作为推动自己发展的动力。传统的意识形态片面地坚执于所谓“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其逻辑结果必定是脱离生活,并在内容上渐渐僵化,从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发言权和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作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把马克思的名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只有保持开放心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追踪现实生活,吸纳现实生活中的新鲜经验,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内容,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占据时代精神的制高点。要言之,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决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把自己理解为高高在上的、裁判现实生活的绝对真理,而应该始终本着开放的、学习的心态,吸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鲜经验,真正使自己成为现实生活的清醒的引导者。
最后,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渗透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渗透性”也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传统意识形态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其起作用的方式常常是粗糙的、表面化的。比如,以直白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而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语言不仅会损害意识形态本身的形象,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努力使自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比如,在影视作品这样的意识形式中,英雄人物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应该通过他富有个性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其大段大段的道德说教显现出来。同样地,思想教育也应该更多地通过领导干部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光辉形象“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言不由衷的思想说教不但很难进入老百姓的心中,而且常常成为他们调侃的对象。所谓“行不言之教”正是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起作用的独特的方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只有根据新时期的现实生活的本质需要,对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适,才能使它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并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引导。
[1] 本文原来的标题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特征”,原载《人民日报》,2005-06-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