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书画(1 / 1)

隋炀帝不仅诗文并茂,而且对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等也都十分热爱,并颇有成就,但是,他的艺术造诣因其暴虐亡国而多所湮没。

隋炀帝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即位后以国家财力赞助书法、美术、雕塑等各项艺术活动,他大力罗致海内各方面的艺术家和专门学者,以供御用。又在东都观文殿后筑二台,东曰妙楷台,收藏自古书法帖迹;西曰宝迹台,收藏自古以来的名画。隋炀帝本人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什么书画作品,但据载他曾亲自主编了《古今艺术图》五十卷, “既画其形,又说其事”,可惜此书未流于后世。隋炀帝召集南北艺术家齐集东都,互相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南北艺术风格的融合和进一步发展。如画家展子虔和董伯仁,一个来自河北旧齐之地,一个来自江南陈朝,初被召入隋宫互相瞧不起,后经过在一起作画,各有所长,成为互相学习互相推重的好友,时人并称“董展”。

隋炀帝宫廷的书法家有虞世基、虞世南、欧阳询、丁道护、阎毗、智果等,在隋炀帝的倡导下,东晋“二王”书风,由陈入隋,风行全国。隋代书法掺杂诸体,南北混融,以南朝风格为主逐渐统一规范化,这与隋炀帝喜好南朝“二王”风格是分不开的。

隋炀帝延揽的画师有来自南方、师承南朝风格的董伯仁、郑法士、杨契丹、孙尚子等人;也有经历北齐、北周入隋的展子虔、田僧亮、阎毗、杨子华等人,另外还有来自西域于阗的尉迟拔质那等人,这些宫廷画师擅长宗教画,也都从事其他题材的创作,且各有专长,他们传世的作品今日已难以见到,但著录于画目中秉承隋炀帝旨意而作的《游春图》一类全景画很多。如展子虔的《长安车马人物图》《杂宫苑南郊白画》、郑法士的《洛中人物车马》《游春苑图》、杨契丹的《幸洛阳图》《贵戚游宴图》及其他许多《畋猎图》。这类作品有的可能是寓有故事的风景画,有的则是南北朝以贵族生活为主题的风景画的进一步发展。隋代绘画开始摆脱汉代原始稚拙之气,摆脱了人物画初期朴素的状态,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画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随佛教传入而来的西域艺术风格,表现方法更为丰富多彩。如展子虔的风景画“动笔形似,画外有情”,看上去“咫尺千里”,为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子虔是隋朝最负盛名的画师,他描绘的车马能在静止的画面上呈奔飞之状,他的人物画能生动地捕捉各种情态,隋炀帝曾召他往江都,为宠臣王世充画肖像。

隋炀帝不是将御用画师禁锢在宫廷,而且给予充分的创作自由。除在宫廷创作的大量卷轴画外,大多数画师都与佛、道二教有密切关系,为寺庙道观画了大量壁画。

在音乐歌舞方面,隋炀帝更是颇有造诣,其醉心于此可谓达到了狂热的地步。而其父隋文帝本人并不爱好艺术,也不懂音乐,鉴于北齐后主高纬、周天元宇文赟及陈后主等因乐曲玩物丧志,编制艳曲以致亡国的教训,于是把乐舞艺术统统视为祸国害君的**技。开皇元年(581)四月戊戌(十九日),隋文帝下令将太常演奏散乐的乐工统统放免为百姓,凡非正声清商及燕乐七部四舞之类的太常乐工,也一皆罢遣,由牛弘主持此事,禁止演奏杂乐和百戏,唯留太常雅乐,供朝庆大典使用。

所谓雅乐,乃登封祭祀朝会等正式场合演奏的乐舞,被称为正调。

隋炀帝即位后,于大业元年(605)下诏重修高祖庙雅乐, “增多开皇乐器,大益乐员,效届乐悬,并令新制”。隋文帝时乐队需要用悬挂编钟、磬鼓的木架二十个,至隋炀帝时增至三十六架,并令宠臣柳誓、何稠、诸葛颍、袁庆隆负责礼乐之事。被其父废弃不用的梁武帝时的可以旋宫转调的雅乐随即恢复了,时会稽人孔德昭在太常观看了新制作的雅乐,写诗赞云: “大君膺宝历,出豫表成功。钧天金石响,洞庭弦管清。八音动繁会,九变叶希声。和云留睿赏,熏风悦圣情。盛烈光韶渡,易俗迈咸英。切吹食无取,率舞朴轻生。”其浩然气势和华丽乐章可谓令人耳目一新。卞斌和之曰: “小臣滥清耳,长奉南风弦。”由此可以推知,隋炀帝雅乐大量采用了南朝音律。

大业六年(610)二月庚申(二十八日),因太常少卿裴蕴之议,隋炀帝下令将其父时罢为编户的前北魏、北齐、北周及梁、陈的乐户及其子弟,统统配入太常,在长安专门置乐坊供他们居住,凡有异技能歌善舞者均萃集乐府,并置乐府弟子,转相教授,使太常乐工达到三万余人,其数目大大超过先前任何朝代。

隋炀帝尤其醉心于燕乐。所谓燕乐,乃游宴时演唱的比较自由的音乐歌舞,又称宴乐或俗调。燕乐又泛指雅乐以外的全部艺术性音乐,其较之庙堂雅音正调更具娱乐、欣赏性,其基础来自民间,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成分,形式多样,内容更丰富,隋炀帝建的皇宫正对伊阙配以歌舞,又成为大型乐舞,而最具魅力。乐舞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大,乐部多,民族和地方特色各具,异彩纷呈。

开皇初,隋教坊宫廷燕乐被定为七部: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称“七部乐”,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

隋炀帝对宫廷燕乐大加整理,将七部扩大为九部,即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称“九部乐”,其中清商为“清商三调”,乃“汉来旧曲”,为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以下除最后“礼毕乐”外的七部,则均为外来或少数民族乐舞,而特别以“龟兹乐”为最优美。

九部乐汇集四面八方,可以说是万方乐奏,盛况空前。最后一部“礼毕"又称“蘸后”,出自晋太尉庾亮家,带假面具“执翳以舞”,谓之“文康乐”,后被用于多部乐舞的结尾。

乐器是构成乐曲风格的重要因素,用于演奏九部乐的乐器更是中外合流,盛况空前,这些乐器大概可分为管乐、弦乐、打击乐三大类。管乐器有笛、笙、箫、篪、筚策、角、笳、贝、叶等;弦乐器有琴、瑟、筝、琵琶、箜篌、五弦、三弦、筑、击琴等;打击乐器有钟、磬、铃、钲、铎、铙、钹、方响、享于、拍板、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齐鼓、担鼓、连鼓、靴鼓、桴鼓、铙鼓、槃鞠、王鼓等。在这些乐器中,笛的演奏占有重要地位,笛又称横吹,笛声在乐曲中是格外响亮。乐器中有很多来自少数族,有些是来自波斯、印度,数百年来经中原人民的消化改造,已和传统乐器融为一体,每奏一部乐,所用乐器不同,乐工数目不等,且每部乐曲调风格不一,合奏出的优美旋律令人赏心悦耳,美不胜收。

隋代燕乐以传统汉族音乐为基础,大量吸收西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在大业年间初步形成新的音乐体系。外来音乐在隋炀帝的倡导下登上了大雅之堂,冲击了传统礼乐定于一尊和归于雅正的音乐观,使乐律、乐器多有改革,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九部乐之外,燕乐中含有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大曲”,是综合声乐、器乐和舞蹈而为一体连续表演的大型乐舞,通常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

除多部乐和歌舞外,广义的燕乐还包括与民间音乐有关的一切音乐杂戏,其中重要的是鼓吹和散乐。宫廷宴会一般先奏雅乐,接着是歌舞大曲,余兴未尽,鼓吹和散乐也接着上演。隋炀帝规定宫廷宴饷设鼓吹,依照梁武帝的规制设熊罴十二案,主要用打击乐器和管乐,敲打演奏起来声音威武雄壮,热闹非凡,犹如“熊罴驱豹,腾倚承之,以象百兽之舞”。而且,隋代的鼓吹开始与散乐结合。

散乐指散于四方的俗乐,品种繁多,又称百戏,它包括各种戏弄,也包括各种杂技。散乐始盛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大量西域幻术散乐输入,同汉族音乐伎艺汇合。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杂技戏目。隋炀帝时下令各种杂技到太常寺排练教习,由官司供给。每年正月,万国来朝,炀帝即将各国使者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 “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杂技艺人全都穿上太常配置的锦绣衣裳,歌舞艺人为示滑稽多穿妇人之服,各类化了装的演员“殆三万人”。为了配齐这些演艺人员的道具服装,隋炀帝下令课河北、河南民户制作,两京官库“缯锦,为之中虚”。大业四年(608)九月辛未(初一),隋炀帝又征集天下驯鹰师齐集东都,结果“至者万余人”。上万只鹰隼搏击长空,情景足为壮观。

其实,隋炀帝倡导艺术的目的是粉饰太平,或向四夷炫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享乐,他讲究排场,耗费巨大,穷奢极欲,可谓触目惊心。他曾多次“大会蛮夷,设鱼龙曼延之乐”,每年正月十五盛陈百戏,举国歌舞,夸示四夷, “其营费巨亿万”,而毫不顾惜。他对发展古代文化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艺术发展史上应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但他不崇尚节俭,不恤民情,实难与其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