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年间,隋统治高层出现了以柳述、元岩为首的反对杨广、杨素,同情杨勇的新政治势力,在杨广夺嫡的总后台独孤皇后于仁寿二年(602)去世后,反对杨广的势力开始集结,权相杨素被架空,亲党远放,杨广夺嫡阴谋暴露后,首先遭到自己兄弟姐妹的不满和反对。杨勇、杨秀虽被幽禁,但人仍健在,幼弟杨谅则手握重兵, “阴怀异图”,姐姐乐平公主、妹妹兰陵公主也都与杨广势不两立。妹夫柳述更事事专与杨广作对,后母宣华陈夫人的态度似乎也有所变化,她在隋文帝驾崩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时年二十九岁,亦恐怕是死于非命。总之,杨广的奸诈丑行的确令人厌恶,在他爬上皇太子之位后,兄弟妹婿后母不愿他日后骑在自己头上,于是团结起来反对他,拥护性情较宽厚的杨勇,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宣华陈夫人与柳述合势,攻击杨广人面兽心,禽兽不如,试图拥废太子杨勇复位,拉杨广下马。仁寿末年,皇太子杨广已处于弱势,新一轮储位之争,在杨广册封之时就已开始,且愈演愈烈,到仁寿四年
(604)达到了白热化。杨广被迫自卫,由卫宫走向夺位,在隋文帝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肆行弑逆,冒天下之大不韪,乃是势所必然之事。宣华陈夫人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时在隋文帝枕侧,她是反对杨广,拥护杨勇,而为柳述他们所用的。最终反杨广势力失败,她当然不可能得到好的下场。
隋文帝死讯传来,陈夫人和诸后宫“皆色动股栗”,皇太子送上金盒子,她也惶惧不安,以为是鸩毒。杨广的最终获胜说明他棋高一着。弑父继统,没有让拥护杨勇的势力得逞,这亦可谓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
隋文帝被弑之后如何收场,这对杨广、杨素来讲已不是一件难事。他们很快伪造出一份隋文帝遗诏,语及平生,安排后事,作最后的政治交代: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人涂炭。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用登大位,岂关人力!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三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义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僚智力,万国欢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善,与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年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如此之事,本非为身,止欲安养百姓,所以致此。
隋炀帝
人生子孙,谁不爱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知无臣子之心,所以废黜。古人有言,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若念勇、秀得志,共治家国,心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此虽朕家事,理不容隐,前对文武侍卫,具已论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
但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各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这篇“遗诏”,可谓是杨广及其帮凶的杰作。杨广首先肯定父皇结束战乱割据, “拨乱反正”,开创了南北大一统的局面,使“天下大同”。接着,在赞颂隋文帝“一日万机”“不惮劬劳”“罄竭心府”“诫敕殷勤”的同时,又为自己弑逆进行掩盖,以隋文帝的口吻声称“朕今年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把父皇的死因说成是积劳成疾,而且是“本非为身”,即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止欲安养百姓”。既美化了父皇,又为自己弑逆之罪开脱了罪责。下面再谴责“恶子孙”杨勇和杨秀的“悖恶”,称赞“好子孙”杨广的“仁孝”,希望“内外群官,同心戮力”,辅佐嗣君杨广, “共治天下”,则先帝虽死无恨。最后谈到治国,政令沿革,有不便者可作修改,务当政要。为日后杨广称帝后改革典章制度,大兴工役埋下了伏笔。
杨广等对隋文帝之死“秘不发丧”,先收捕反对自己的柳述、元岩,稳住宫禁中枢。在八天之后,即乙卯(二十一日),皇太子杨广才于灵前即皇帝位。杨广掌握了无限皇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当然可以立即霸占父皇的后宫嫔妃,也可以当夜烝**反对过自己的后母宣华陈夫人,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心中急于要干的首要大事是除掉心腹大患哥哥杨勇。这天,杨素之弟杨约恰好来朝见,杨广即派杨约入长安,调换了留守者,诈称其父诏命,赐前太子杨勇死。当杨勇拒绝服毒时,杨约即将他活活勒死。然后陈兵集众,命军队进入战备状态,再发布隋文帝驾崩的凶信。
八月丁卯(初三),隋文帝的梓宫从仁寿宫运至京师,丙子(十二日),杨广在大兴殿为隋文帝出殡,宣布柳述、元岩“罪状”,二人一并除名。柳述被流放到龙州,元岩被放逐至南海,均在岭南边远,不久死于任所。这是杨广对反对自己嗣位的人最直接的报复。
登上帝位的杨广还命令其妹兰陵公主和柳述断绝关系,打算将她改嫁他人,公主誓死拒绝,不再朝见隋炀帝,并上表请免去公主名号,要求与柳述一道放逐岭南。隋炀帝大怒不从,公主忧愤而死,年仅三十二岁。兰陵公主留下遗书: “昔共姜自誓,著美前诗,鄜妫不言,传芳往诰。妾虽负罪,窃慕古人。生既不得从夫,死乞葬于柳氏。”兰陵公主坚贞不屈,至死从夫,坚决反对杨广,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兰陵公主与柳述在隋文帝死前确曾加入了反杨广政治集团,拥大哥杨勇复位的政变。也可能正是兰陵公主说动了后母宣华陈夫人,女人和女人对话自有其优越性,加上隋文帝在诸女中对兰陵公主“特所钟爱”,公主有向父皇进言的机会。兰陵公主还说服了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大姐杨丽华,杨丽华是周天元的遗孀,开皇六年(586)封乐平公主,也曾违抗父命坚贞不肯改嫁。在反杨广拥杨勇保杨秀的问题上,姐妹意见一致,三个与隋文帝最亲近的女人不停地诉说,足以动摇隋文帝的意愿,这也许就是仁寿宫变的幕后原因。正因为如此,杨广对自己的同胞姐妹才恨之入骨,得其遗书后“愈怒”,对小妹的死讯并不伤心,竟不哭,薄葬于洪渎川,朝野人士对兰陵公主的贞烈却伤感不已。
在一切处理停当后,太史令袁充又出来说话了: “皇帝即位,与尧受命年合。”示意百官上表庆贺。但礼部侍郎许善心则认为“国丧刚完,不宜称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