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名言
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走近人物
孙立人(1900-1990),汉族,陆军二级上将,曾在美国留学。被誉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曾任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的军长。1923年入普渡大学加修土木工程学,1925年取得学士学位。
抗战期间,仁安羌一战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曾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
他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曾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他不仅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也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孙立人,字仲伦,安徽庐江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8年回国,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2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会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13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
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000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为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
占领于邦后,孙立人攻势不减,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
据日军战史记载:“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叩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
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18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22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6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1军)。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2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
1945年1月27日,新1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指挥新1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胜利结束第2次缅甸战役。
1945年7月,孙立人率新1军返抵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同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
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7日,孙立人率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23军投降。抗战胜利后,新1军与新6军被调往东北进行内战,凭着优势武力,曾在作战初期取得上风,不过却因与杜聿明不和,孙立人被调回南京国防部任职,实际已远离战场。
1948年,孙立人被派往台湾凤山,主持新兵训练。1954年因“兵谏”事件被蒋氏父子软禁于台中33年,直至1988年3月恢复自由。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中市去世,终年虚岁90。
孙立人的早年生涯
孙立人于1900年出生在中国安徽省,父亲孙熙泽是清朝末年的举人,被派任为山东知府,举家前往青岛居住。满清末年国土被列强割据,当时青岛为德国占领区。
孙立人9岁时,某天在海边玩耍,发现了一颗极为漂亮的石头,于是高兴地将这颗石头拿在手里面玩耍。这时,来了几个德国小孩,他们看见了孙立人手上的石头,于是联手欺负孙立人,抢走了石头,还辱骂了中国人。
日后这次事件对于孙立人的影响极大,他认为“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强盛,才能够让人民都活着有尊严”,也成为他日后投身军旅的重要触媒。
孙立人于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当时的清华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孙立人在校风熏陶下,热衷于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手球、棒球等各项球类运动,在众多项目中孙立人最擅长的是篮球。
1920年他任清华篮球队队长,率队击败当时称霸京津篮坛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获得华北大学联赛冠军。
1921年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身高1米85的孙立人当时担任球队的主力后卫。
当时篮球项目有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参加,东道主中国队经过激战,先以32:29击败日本,再以30:27击败菲律宾,获得本届运动会篮球冠军,这是中国在国际大赛中第一次获得的篮球冠军。
孙立人进清华后的第二个学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而住院治疗,休学一年,终于治愈,故在清华9年,于1923年毕业。
同年赴美留学。因其在清华学校已习基础工程多门,故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加修土木工程学,1925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
期间曾为美国桥梁公司受聘当设计绘图师。1926年孙立人进入维吉尼亚军校,接受严格之军事教育,因其已有学士学位,故直入三年级习文史,1927年以文学士毕业,游历欧洲,参观英、法、德等国军事。
1928年孙立人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今国立政治大学),任中尉军训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税警总团由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一手创建,武器从德国购买,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担任。在孙立人的训练下,其所属部队官兵教育水平以及学科、术科和缉私方式的水平都远高于一般部队。事实上,税警总团、第36、第87、第88师和中央教导总队即是第一批接受德械装备与训练的部队。
由于当年孙立人任团长的第四团曾在华东射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而前10名里面第四团共占了7名,孙式训练遂逐渐崭露头角,也因孙热爱篮球,是政府撤退台湾后,军队早期篮球运动鼓励提倡者。
孙立人的军旅生涯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血战两周,在周家桥破坏日军机械化橡皮桥,7次击退强渡苏州河的日军,使该地成为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最重之处。
但此役孙立人为夺回友军失去阵地,遭迫击炮弹攻击身受13处创伤,由其部属李鸿营长、指挥号长苏醒与机枪连长胡让梨背负救出,昏厥3天后借由宋子文之协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疗。
伤愈后,孙立人返回武汉加入财政部重组之缉私总队担任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重组之缉私总队为松沪会战后伤愈之税警总团残兵(未受伤的被团长黄杰带走改组为40师)加上新募为主,规模3团,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孙立人将缉私总队由原本之3团残兵新兵逐步扩张至6团规模。
在国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队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财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缉私总队半数兵力给国民革命军重组为新编第38师,作为交换条件由原本财政部体系的孙立人晋任少将师长,隶属于第66军,这支部队成为中华民国当时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英军指挥官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为掩护撤退,要求中国军队离开自己的防线去掩护英军的侧翼,第5军指挥官杜聿明认为英军当面敌情并不严重,不愿为了掩护英军而乱了自己的阵脚。
1942年4月9日,日军33师团兵分三路,开始仁安羌作战,此处本不是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范围。在这次交战中,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和装甲第7旅进行了一定的抵抗,英印第17师甚至在12日凌晨发动了一次成功的逆袭,包围并击溃了日军原田部队两个大队。但是由于整个英军的消极战略,英军在日军的穿插和侧击下溃不成军,只得仰仗远胜于日军的机动能力,“悠然北撤”。
4月17日,日军作间部队(主力为步兵214联队,山炮兵第3大队)兵分两路,突袭至仁安羌,切断了南北公路和宾河北渡口,堵死了向北撤退中
的英缅第1师和第7装甲旅1营的退路,并利用仁安羌附近之有利地形构筑工事。
英军空有火力和人员优势,却不敢北夺宾河大桥,反而退入仁安羌固守,向中国军队求援。远征军司令罗卓英架不住史迪威的威胁,让防护后路的新38师星夜驰援。
此前的4月16日,新38师113团在副师长齐学启率领下到达宾河北岸仁安羌北部,准备增援。17日凌晨,112团也续派开拔。113团刘放吾团长16日下午4时率部赶到乔克柏当。
英缅甸军司令史莱姆将军17日会晤孙立人,商定113团乘汽车至平墙河地区会同安提司准将的战车,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里公路两侧之敌。
17日黄昏时分,刘团长指挥113团将日军外围部队(高延大队)击溃抵近平墙河北岸,高延大队不支,留下第9中队防守平墙河北岸渡口,奉作间命令将主力撤入平墙河南岸入列归日军第3山炮大队长中井正指挥固守仁安羌镇区。
18日拂晓,113团在英军轻战车和火炮配合下,强攻宾河北岸日军,占领渡口及桥头,但被南岸日军所阻。
与此同时,撤退下来的英印第13旅在市区东北角尝试突围,但因为地形限制无法展开兵力,加之连日行军人马极度困乏,部队缺水,弹药也快消耗殆尽,在日军强力阻击下不得不放弃突围被阻截在油田区。
18日黄昏,日军一个大队的援兵由工兵联队从马圭沿伊江由水路输送北上,赶到了仁安羌增援作间部队,至此日军214联队三个步兵大队齐聚仁安羌,围困英军兵力得到增强。
18日夜,新38师113团从右翼涉水南渡展开。19日拂晓,在英军炮火的全力配合下,113团3营奋勇冲杀。113团第一、二营攻下白塔山日军炮兵阵地,进而全团三营兵力进攻501高地。
期间501高地三失三得,三营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至下午2时攻占501高地,击溃日军整编第214联队。随后1营和2营与英军战车协同,肃清仁安羌市内日军。5时许,日军被迫撤退到南部5千米外。至此,仁安羌之围告解。
这次作战,新38师113团以800多人击败日军4300余人,解除了7000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立刻成为英美新闻报道的焦点。史迪威大感满意,而将新38师留在依洛瓦底江沿岸的西线。
当时由于这一战绩替远征军在盟军中捞足了面子,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1年后颁发)。
而罗卓英为了填补新38师西移而产生的空位,下令第66军调遣新28师从腊戍到曼德勒接防,这就造成远征军作战主力西调,与东部战线空虚的危机。
东部战线是远征军与中国云南连接的生命线,日军发现远征军这个致命的战略缺口,第56师团乘虚深远迂回突袭腊戍,孙立人所属的66军另外两个师战力不佳,全军溃败,使远征军陷入绝境,当然这是后话了。
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让新38师掩护英联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对英国人的欺骗和不忠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
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不可行,当机立断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38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地打垮日军的阻击,撤至印度后还剩3000余人,保持了近半兵力。而杜聿明所率的第5军因遭到日军阻击和追击,丧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时机,半数葬送在野人山中,孙将军得知后立刻派遣新38师搜寻并救出部分友军转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为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联军第一师师长正于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38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蓝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
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成新一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史迪威曾一度想解除所有团以上中国军官的指挥权而代以美国军官,遭到全体中国军官的一致反对,史迪威于是改成在团一级设立美国顾问,实行双重领导。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进攻胡康河谷日军18师团。
第18师团1943年8月改编为3单位师团后,每个步兵大队从4个步兵中队缩减为3个步兵中队,骑兵大队被解散,野战医院和山炮联队的汽车被撤销,辎重兵联队也失去1个汽车中队,导致运送物资十分不便,弹药保障不足,每支步枪仅配备子弹150发,每门火炮配备炮弹100-120发。但增编了1个野炮大队,全师团总兵力1.5万人。
日军兵力高度分散,在胡康河谷仅3个步兵大队,4000多人。另4个步兵大队在怒江作战后返回密支那途中,其余分散在密支那、八莫、杰沙等地。第18师团素称精锐,转战中国多年一向看不起中国军队,但此次与驻印军作战却接连受挫。
新38师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此次作战系驻印军第一次与日军王牌部队作战获胜,称为于邦大捷,史迪威也到一线督战,据战场检验尸体共有184名,未有俘虏。
这是美国军工生产和中国士兵勇敢结合的奇迹。据日军战史记载:“师团长接到两军交锋报告后,判断这支敌军只是为了掩护中美军主力越境派出来的一支先遣部队,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区的第56联队急速前进,企图将其各个击破。
及至该联队到达战场交战后才搞清楚,敌军原来是中国军第38师(孙立人师)一支劲旅,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内地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
过去,日军以一个营消灭中国军一个师乃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这个在九州编成的师团,在中国战场上久经战斗,纵横驰骋,同中国军交战最有自信。然而,此次在富昆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
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炽密的火力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我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敌军虽已遭到了将近900名的损失,却仍顽强抵抗,坚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于是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使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新38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第18师团死伤惨重,狼狈逃出胡康河谷。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
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叩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
5月下旬,孙立人将军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18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22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
6月16日,113团与新22师会师加迈,1944年7月日第18师团被迫放弃加迈,已处于“最后死斗阶段”,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写下遗书,作最后死斗,但3天后侥幸全部撤出。
驻印军胡康河谷之战,宣布毙伤日军2.3万人,自身伤亡1.1万人。另外,日军第53师团在奉命救援第18师团时,在孟拱地区与新一军交战一个多月(6月初到7月初),直到18师团残部撤退完毕后该师团才撤离阵地。
据日军记载,在胡康战役中,第53师团冈田联队蒙受极大损失,“前进到东邦卡附近的第1大队,几乎全军覆没;在孟拱附近的联队主力,约1400人中,损失约500人”。可见在胡康战役中,新一军除重创第18师团外,还击毙日军第53师团近1000人。
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一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基本歼灭日军第18师团(因为在日后的英日缅甸敏铁拉会战中,18师团虽还有7000战斗兵员、作为军主力骨干兵团使用,但已是经过重建和补充,故此处用基本歼灭而不是重创),一雪两年前退兵缅甸的耻辱。
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一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六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一军)。
抗战时期,美国所派来的史迪威上将因与蒋介石不和而后被美国召回。孙立人由于其美国背景,十分同情史迪威,史解职回美国后,孙立人曾以中国军官的名义发动上书罗斯福总统,要求让史迪威重返中国,这些都是逾越名分、干犯大忌的行径。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一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缅甸八莫、中国南坎。
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与滇西远征军举行芒友会师,作为在越南河内(时称东京)会师的前哨。
随后,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日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消灭中缅印边界所有的日军主力部队,胜利结束第二次中缅印战役。
孙立人将军指挥新38师,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的战斗中,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有“东方隆美尔”之誉。而被打败的日军在缅甸战后史料上,尊称他为“中国军神”。
1945年5月,孙立人率新一军返抵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同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是中国唯一被邀请的高级军官。
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7日,新一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投降,并建造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嗣后,新一军进行了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蓝鹰部队”、“天下第一军”。
1946年1月,孙立人被派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参谋总长会议,1946年3月下旬,新一军乘美舰在秦皇岛登陆,由于东北战事受阻,蒋介石急电孙立人返国指挥新一军。
5月15日,孙立人在四平被攻陷前夕从郑洞国手中接过新一军的指挥权。
1947年,林彪为打破杜聿明的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先后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以优势兵力蚂蚁啃骨头,以多击少,1947年1月5日,孙部新38师1个营被解放军第3师包围,孙立人命113团主力解围,结果在其塔木被全歼,113团团长赵狄被击毙。
新50师150团从德惠出援也被击溃,这是孙立人第一次见识解放军围点打援的威力。2月21日,四野1纵、2纵、6纵和一些独立师共12个师,突然二下江南,歼灭城子街新一军新38师89团,占领九台和农安,在城子街战斗中,解放军的大炮开始向城子街守敌猛轰,把小小城子街炸得浓烟四起,瓦砾横飞,孙部没想到解放军有如此强大的火力,军心涣散,最终失守。
杜聿明屡次发电向蒋介石批评孙立人,指责其作战不力,骄横跋扈。蒋介石鉴于孙立人和杜聿明不合,而且在东北将领中比较孤立,不可能取代杜聿明统领各军,于是明升暗降其升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虚职,解除兵权,其新一军军长之职由坚守德惠成名,黄埔出身的新第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
同年8月,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东北,出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陆军训练司令部。
1955年6月,台湾当局以孙立人将军与其部属少校郭廷亮预谋发动兵变为由,对孙实施看管侦讯。
1955年8月20日,孙立人“兵变”事件公开化。当天政府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孙立人总统府参军长职务。事后,组成了以陈诚为主任的9人调查委员会,查处此事。
孙立人被判处“长期拘禁”在台中市向上路寓所,直到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过世后,才被解除。
自孙立人被拘禁后,其亲信部属一一被调离军职查办,前后有300多人因与本案有牵连而被捕入狱,包括当时担任英文秘书的黄正以及担任女青年工作大队中校组长的姊姊黄珏等人。
孙立人于1990年11月19日病逝于台中寓所,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