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毕业于普渡大学的科技之星(1 / 1)

普渡名言

利用创造性思维,创造美好的明天。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祖籍为湖南省邵阳市下花桥镇人。

1954年考入邵阳市四中初18班,高中就读于邵阳市二中高27班。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曾被安排到贵州一农场劳动锻炼,1973年调邵阳市无线电厂(现市计算机厂),曾参与研制154计算机、140计算机。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981年赴美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博士后,1987年学成回国,后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其先后主持研制的曙光一号、曙光1000和曙光2000、曙光3000高性能计算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自古瓜儿苦后甜

李国杰早年的人生之路荆棘丛生。

他出生在湘西南邵阳。这里古代属楚地。在这块2500年历史的奇丽山水地域上,养育造就了一代代独特的邵阳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建设家乡,奉献祖国。

正在他立志成才发愤攻读之时,一场政治风浪袭来,李国杰的父亲,一位献身教育有志的知识分子,1957年因小小地放了几炮,立即招来一顶硕大的右派分子的帽子扣在头上,被遣送到农村劳动改造,一去就是20余年。

在一家缝纫厂做工的母亲,节衣缩食撑着坚持送儿子读书。年轻的李国杰,克服生活上的艰苦,强忍心灵上的痛苦,更加发愤苦读,各门功课优秀。

他的学习经验曾刊在学校的板报上。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为中国青年最感荣耀的北京大学,就读于物理系。

吃苦是福,对一个坚毅有志者来说,确实如此。“我事从来万般险,自古瓜儿苦后甜”。这是李国杰在1978年8月研究生复试中写给他妻子张董华信中的一句话。

过去的苦读换来以后的甜。李国杰的人生道路验证了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

有幸结缘计算机

李国杰当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有些运走华盖。毕业之日,正值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知识分子作为“老九”似乎臭不可闻。他被狂潮裹挟,发落到贵州一个农场。他同他的知识,在那里一同接受改造。后来他终于调回了家乡湖南省邵阳市,在当时的无线电厂干电镀(即现在的市计算机厂),对这个谋生的手段,他无力也无心反抗。然而,他满脑子的智慧,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出路。是年厂里决定研制台式计算机,当时这种产品还是相当神秘的东西,可对于他这个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来说,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他坚持自学、独立思考,对研制工作能说出一些道道,厂里就决定他参加搞硬件。这种被命名为“七三三台式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得到了电子工业部的重视。后电子工业部又决定研制“154计算机”和“140计算机”。

从北京738厂、鞍钢研究院,大连和邵阳抽调科技人员组织攻击,李国杰被选派参加研制几次的联合攻关,显示出了他的智慧。从此,李国杰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期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老九”被洒上了香水,考研也成为现实。

1978年三四月间,李国杰出差北京,在火车上听到了全国恢复高考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于是他匆匆准备上阵。当时的录取比例为20:1,得知自己金榜题名时,他激动不已,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计算机界前辈夏培隶教授。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当美国普渡大学一位教授访华时,被这位教授相中。

1981年蓄势待发的李国杰幸运地前往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计算机界权威华云生教授。李国杰这位不服输的东方学子,废寝忘食,活跃的脑细胞在新兴的计算机领域里纵横驰骋。1985年,他与华云生教授一起前往伊利诺大学工作。炎黄子孙血液中流动的勤奋刻苦的因子,使香港的华云生教授与北京来的李国杰既是师生,又是伙伴。

在短短的几年里,李国杰在并行计算机系统、有效搜索方法和VLEI阵处理三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国外权威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上发表论文40多篇,成为我国计算机领域的新星。

曙光初露扬国威

1987年李国杰博士学成回国。此前,美国方面曾多次高薪留聘他。但他牢记父辈的谆谆教诲和殷殷盼归之情,对此婉言谢绝。他说:“我的根扎在中国的黄土地上,离开这片黄土地我就无法生活,更谈不上开花结果”。

他满怀着爱国热情,从大洋彼岸携眷归来,分配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90年3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成立。李国杰临危受命,出任中心主任。他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和任务的重大。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莫尔学院的莫克莱于1945年研制成功并举行公开表演。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计算机快1000倍,因此赢得了一片欢呼声。

20世纪60年代,美国耗资50亿美元,研制出第三代计算机,比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投入还多。它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千万次。到1976年,美国CLC公司研制的计算机速度每秒2.5亿次。到20世纪80年代,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我国80年代中期研制的757计算机每秒仅1000万次。这种计算机已无法走向市场。面对在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尴尬,深深刺痛了李国杰的心。

他暗暗下决心:必须迎头赶上。他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场高科技领域的艰巨攻坚,是国际高尖技术激烈竞争中的“奥林匹克项目”。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奋进与成功!

国外计算机公司开发新一代产品时,动辄投入资金几亿、几十亿美元,运用技术人员上百人,以最大的投入换取最快的新产品周期。我们中国缺资金、缺人员,有的只有年轻学子们的一腔报国热情。

“只要凝聚了一批脚踏实地、决心为振兴民族高科技产业而努力拼搏的斗士,外国一流实验室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能做到。”李国杰的话,透着一股东方人的血性。中心成立之初李国杰聚集了一批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学子。

北大毕业的孙凝晖、留美13年后回国的徐志伟等,先后集合在他的麾下。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根据专家组制定的课题指南,以90年代计算机主流技术并行处理计算机作为主攻方向。这是因为,在国际计算机产业高速度增长情况下,中国工作站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几乎全被国外厂商占领。所以我们必须瞄准更高的起点,研制生产比西方更先进的智能计算机来占领市场。

让东方的曙光冲破乌云。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与论证,研究开发中心确定了研制共享存储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和分布存储并行计算机——曙光二号,作为近期关键目标产品。

李国杰在中心门厅里挂出了横幅:“人生能有几回搏”,表示他与同伴们的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雄心壮志。

研制“曙光一号”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李国杰的视野是开阔的。他提出:“计算机的研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研制的成果必须要依托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的核心技术上,既要开展国际合作,又要有所创新,超过国外同行。”按照这一思路,李国杰带领研究开发中心的全体伙伴,进行“全封闭式”的攻关。

1993年5月,“曙光一号”诞生了,它是我国第一套微处理芯片构成的全对称多处理机系统。它的体积只有一台普通音箱那么大,它的主存容量达到64兆字节到768兆字节,定点速度可达每秒6.4亿次。而我国前些年从外国进口的同类产品,其体积是“曙光一号”的5倍,价格也为5倍,速度却是“曙光一号”的1/5。“曙光一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李国杰和伙伴开心地笑了。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

1994年初,“曙光一号”在长沙经受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洗礼”。当时,研究开发中心闻讯湖南省邮电管理系统一项目正在国内外招标,国外一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已蜂拥而至。为了不错过这次显露身手的机会,李国杰主任决定,紧急从武汉大学软件基地调运一台正在使用的“曙光一号”参加演示。工作人员将未装箱的机器直接放在一辆小面包车上,日夜兼程直奔长沙。

不幸的是,车子在途中颠倒一个大坑里,“曙光一号”随即摔倒了。这么精密的高性能机子能经受这么一摔吗?车上的人都忧心忡忡。车抵达长沙后,随车护送的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卫华一见到李国杰就十分抱歉地说:“‘曙光一号’可能摔坏了”。李国杰说:“接上电源试试吧”。结果一开电,机器运行正常,安然无恙。

“曙光一号”在长沙引起了轰动。时任主管科技的潘贵玉副省长高兴地说:“我们‘银河'的故乡,热情欢迎‘曙光’的到来”。1994年春节茶话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与李国杰亲切交谈,对他研制成功的“曙光一号”表示热烈祝贺,勉励他不断攀登,再铸辉煌。

誓与洋人齐驾驱

曙光在前,李国杰充满了民族自信心。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当今计算机这一高科技领域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只从外国大公司的产品介绍中获取信息,只以外国公司已推出的产品为跟踪目标,那么我们至少要落后外国一两年。

在计算机领域,落后一两年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李国杰博士带领计算机所的一批年青斗士,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向计算机的高峰攀登。1995年6月,曙光1000诞生了,接着曙光2000又呱呱坠地。曙光2000的峰值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1100亿次,这个运算速度,已是相当高了。

摆在华厦基因研究中心的曙光2000巨型计算机,每台有近两米多高,一米多宽,和对面摆放着的普通台式机一比,显得鹤立鸡群。华厦基因研究中心就是运用中国所制造的高速计算机处理了我国分担1%的人类基因测序任务所产生的巨量信息。

当全世界人们欢声笑语迎来21世纪到来时,曙光3000巨型计算机作为向新世纪的献礼又问世了,峰值运算速度已达每秒4000亿次。为当时全国之最。这与国外最新的巨型机仍有一定差距,但可说已踩着人家的脚后跟了。

在曙光3000计算机成果汇报会上,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我国一个部门为了工作需要,到美国去买计算机,人家爱理不理的,价也很高,买到的却不是很先进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了高性能的曙光机,外国对我们客气多了。

李国杰告诉朱丽兰部长,现在不是我们做美国IBM的代理,替外国人卖计算机,而是外国公司要做我们曙光机的代理,替我们在海外卖曙光机。曙光公司已在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多个分支机构,朱丽兰部长听此言,会心地笑了。

现在,李国杰领导的计算机所正向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发起冲击,中科院在2002年9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告:计算机已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微处理(龙芯一号CPU),表明我国已初步掌握当代通用微处理器设计的关键技术。计算所在确定研究方向上十分注重前瞻性,他们在单一系统映象、机群操作系统等方面的有些研究已走在外国大公司前面。他们两年前就着手关于网格即国家高性能计算机环境的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十五”期间,他们计划开展面向网格的超级服务器的研制,下一代的曙光4000将成为构建中国网格系统的基础。

东方曙光,必将超越西方,铸造中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