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名言
尊重别人的自尊心,胜过重视一颗阳光下的宝石。
留学隆德之初 文/拍拍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来隆德留学?”这问题似乎简单,每次我都会因为给不出一个简单而准确的答案而窘迫。我也曾一次次悄悄地问自己同样的问题,答案总是那么玄虚而缥渺,好像是受到了一种难以抗拒的召唤。
到隆德来不是我的初衷,也曾使许多人难以理解。来之前曾有位到隆德不到两周就打道回府的同乡向我描绘了一幅隆德的“地狱图”:从早到晚暗无天日,一年到头也没多少阳光,市场上难见绿色蔬菜,实验室里拥挤不堪,人们说着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怪语言,用一种怪怪的眼光瞧着外国人。
中国人在那里的生活跟旧社会差不多:家里没有电话,家具、电器是垃圾桶里捡来的,餐具、衣服只有跳蚤市场上的才买得起,夫人们找不到工作,小孩进不了幼儿园,每天三餐吃的是降价的食物……听完了这一切,我只是低声嘟哝了一句:“反正我要去的。”
我国内的导师也觉得我吃错药了:“你不是马上要到美国去了吗?怎么又变成瑞典?”当他知道我主意已定后,仍像慈父似的嘱咐再三:“到那里后,还是要与美国那边保持联系,万一……”我认认真真地点着头,心里隐隐有点内疚。于是,当我动身到隆德来的时候,怀里还揣着美国一位教授的邀请信。
踏上这片土地之初,我贪婪地呼吸着格外新鲜的空气,沉浸在一种新奇美妙的心境里,怎么也看不到想象中那幅凄凉的画面(事实上也真不是那么可怕)。
也许命中注定我会爱上这个地方吧!到达的第一天,阳光带着微笑,天空清澈而温暖,大地渐入一种深意,我只感到这里冬天的日子多么安详宁静。很快地,我目睹了生命中的第一场雪景。我好奇地久久望着天空,心中浮起的无数个冬日的想法,飘零在那小径上的瑞雪……啊,一切都充满期待。
满怀着期待,我开始一点一滴地品尝异乡的滋味。那是怎样一种滋味啊?甜甜酸酸涩涩,却很难感觉到苦。只有今日坐在孤灯下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品出那混杂在甘甜中的苦味。当时,学业的艰难、
生活的清贫、想家的愁闷也曾使我在异乡的天空下迷茫过,但生活中并不缺少温情、友爱和关怀。
尽管很难一下融进瑞典社会,我和我的同胞们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平时串门神侃,周末打牌娱乐,还结伴逛街、郊游、打各种各样的球。那大集体般的氛围使我忘却了游子的苦闷,无论怎样失意都能心情平和地欣赏身边的风景。还因牢记着亲友的重托和心怀的希冀,留学的生活似乎永远是一种热望和憧憬。
很少对人提及“刚来的时候”,也许是怕有摆老资格之嫌吧。但对我来说,那些时候与其说是一串串陈旧的日子,不如说是一种越积越厚的感觉。每每回首那一段步履艰难的跋涉,便如打开一瓶久藏的好酒,一股醇郁的幽香弥漫。
留学之初,学业上的挫折使我那明亮的天空罩上了乌云。出于惰性惯性,我一来就选择了与以前国内的研究方向接近的课题,而导师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迟迟得不到他的资助。为了缓解经济上的窘迫,只好在假日、假期里为另一个系洗猴子笼。那可是又脏又累的活。整个人置身于猴粪臭气熏天的猴笼里,手持水龙头不停地冲洗。
十几间猴笼洗下来,浑身上下全湿透了,时间也过去了一天。倒也挺喜欢这项纯体力的、没有半点精神压力的工作。
尤其当干完了活,一间间地巡视着已变得清洁的笼子,听着猴子们惬意、满足的叫声,我总能为自己那神奇的劳动成果而感动,顿时忘掉了疲惫和心酸。还干过另一种少见的活,就是从烤熟的猪头上把所有的猪牙拔下来,清洗干净,再磨成粉做元素分析。
同事偶尔经过,看我满头大汗、费力地拔着猪牙时,总是轻轻地摇摇头说:“可怜的女孩,这哪是女孩子干的活?”我倒没觉得自己不该干这种活,有时拔得顺利了还会高兴地哼哼小调,只是有几次哼着哼着,眼泪突然不听话地涌了出来,哽住了喉咙。
有很长一段时间,回家一闻到猪肉的味道就反胃,可还是屏住呼吸往下咽。乐观地对待这些体力锻炼,也真算不了什么,使人难受的是内心的空落、无着。只觉得像在无底无边的水面上漂啊漂,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岸边、安定下来;总担心这么碌碌无为下去,所有的瞩望会落空。有时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吃错药了?
也许劳动真的使人变得聪明吧,终于有一天灵感降临,重新选择了一个使导师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以新的方法和结果补充他的理论体系。
这是我留学生涯中的一大转机。从此,导师不仅赏识我的工作,也为我免去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我那颗高悬着的心这才慢慢地放了下来。
学业上的起步如此不易,使人懂得了倍加珍惜。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知道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即使困难重重也得硬着头皮把学业完成。
既然已经开拓了一方梦土,还能荒芜了自身?辛勤劳作了漫长的几年,直到今日我才看到了一线曙光,而积在心头的感觉,已是那般沉甸、厚实……
此刻,仍像我刚到隆德时一样,窗外正飘着雪花。虽然天空阴沉沉的,大地静悄悄的,我觉得自己的心是热乎乎的。我已经渐渐地爱上了这个迷人的小城。
在这里度过的那些有忧和无虑的日子,如今已成了一种会心的怀恋。也可能,我这么一路困顿、风雨兼程,最终得到的只是一片失落和空白。
但是,我不是已经从追寻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吗?还有,生存、热爱、发展和知足的意愿,忍耐一切的决心,含辛茹苦的毅力。总算没有白走这一趟。
小时候读《西游记》,当看到唐僧师徒历尽千难万险取回的却是一堆无用、不完整、甚至空白的经书时,曾忍不住垂泪叹息:“唉,何苦呢?”如今却学会了对结局的缺憾报以坦然。现世本来就没有完美。
只要体验了,无论是喜是悲,不妨都看作人生的美丽;只要经历了,哪怕是风风雨雨,也是对生命的充实。我以感激的心情久久望着天空,又有许多冬日的想法随着雪花飘落。啊,一切仍充满期待……
我与瑞典隆德大学
上学期(2011年秋季学期),我在瑞典隆德大学度过了半年的交换生涯,收获颇丰。隆德大学建于1666年,位于瑞典南部的隆德市,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仅40分钟车程。
作为隆德大学双学位项目,课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紧凑的。我在隆德修读了两门课,分别是《全球化,社会冲突与政治演变》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瑞典的学分是以15和7.5分来计算的,与国内大学不同的是,瑞典的每门课程并非每周一次课,而是每周有三到四天都上同一门课。
这样一来,对阅读的要求就很高。今天做演讲,明天读文献,基本上处于连轴转的模式中。这样安排的好处也很明显,即一段时期之内关注一个领域的问题,心思不太容易涣散。
在隆德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同国内硕士课程一样,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点评和指点为辅。下课之后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图书馆圆形的桌子很多,适合大家讨论。
隆德共有27个图书馆(各个院系都有自己学科专门的图书馆),市中心还有市立图书馆。我所在的社会科学学院在一个安静优美的小花园中,路名也颇有意蕴,Paradisgarten,也就是天堂的意思,政治学系的楼名叫Eden,意指伊甸园。
另一个体会是,老师对综述能力的特别强调。课程论文与其说是要考查学生对某个专门问题的见解,还不如说是对学生是否阅读文献并且是否理解和把握文献的检验。这是与国内论文的取向并不太一样的地方,或许扎实一点的根基对做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生活方式上的冲击也很大。瑞典学生爱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学习不努力。中国留学生常以美食的名义聚在一起,而瑞典学生钟爱聚会,爱凌晨两三点疯过之后洗个热水澡,然后埋头看书写作业。此外,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停下来思考的过程。
大部分硕士同学都有工作经历,甚至为人父母,通常是本科甚至高中毕业之后就工作一两年,然后回归学校充电。这种生活状态就显得比较随性,自在安然,随心而适。
隆德是个人口10万的小城市,与其说是城市还不如说是小镇,规模也就复旦本部加上周边五角场镇那么大。但是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非常安宁惬意,石板路,周末隆德大教堂的礼拜,机动车无一例外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师生穿行在校园和市中心……我想,只有不那么浮躁的氛围才能造就学术的发展吧。
除了日常上课之外,还抽了三个星期在外游玩,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巴黎、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外游历的感受五味杂陈,最重要的就是融化在人类文明的绚烂里,感受异域风情。
此番交换,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也交到了为数不多但非常珍贵的新朋友。我们懂得独立生活的艰辛与乐趣,也学会了去体验各种陌生的事物,去开拓生命的未知。最记忆犹新的是我回国之前在隆德的协调人老师卡特瑞娜(Katerinna)(负责交换生事务的行政老师)对我说的几句话,她说,年轻的时候要多在外游**些日子,要不然你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当你找到你的兴趣点,就跟随自己的内心去追寻吧。兴趣是第一步。最后,她还半开玩笑地加了句,这尤其是对你们中国学生说的。
是啊,抛开那些不必要的纷繁复杂,优胜劣汰,身体或者心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德隆大学小百科
瑞典隆德大学知名校友——埃格·埃兰德,1901—1985年,瑞典政治家,曾担任瑞典社会民主工作领导人和瑞典首相。埃格·埃兰德出生于韦姆兰省,1945年,担任教育部长。1946年至1969年担任瑞典首相,为瑞典任期最长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