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北欧名校:瑞典隆德大学(1 / 1)

隆德名言

从科学园地采收的果实,如同农人的收获一样,常常是工作与幸运和有利的情势的共同产物。

隆德大学的国际合作非常广泛,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诸如牛津、剑桥等大学参与的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Universities)的成员,也是著名国际大学联盟中唯一的斯堪的纳维亚大学,隆德大学也是哥本哈根、马尔默和隆德厄尔松地区的12所大学组成的大学联盟·厄尔松大的成员。

2007年隆德大学被誉为伊拉兹马斯成功先例,是国际交流活动最为活跃的欧洲大学。每年来隆德学习的国际学生有3000名左右,而且隆德大学的科研环境也非常国际化,不断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学者来隆德参加科研合作。

隆德大学1997—2002担任“欧盟——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主席,积累了与中国各高教科研合作的宝贵经验并在欧盟以及中国合作对象和范围内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近年来隆德大学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组织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2007年9月隆德大学组织了“北欧中国合作论坛”,北欧科教组织和中科院的专家学者们就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环境资源科学双方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旨在进一步促进、并实现与北欧各国的科技合作。

作为世界上10个国家的17所著名大学组成的大学网络U21在北欧的唯一成员,隆德大学与世界上的许多大学、大学网络以及研究机构都有着交流合作。隆德大学有良好的国际教学氛围,尤其是语言环境,英语普及率极高,现有14种国际硕士课程都用英文授课,而且教育质量很高,硕士课程毕业后可授予瑞典的硕士学位。

目前,隆德大学有国际留学生1420人,并送出学生720人到国外留学。隆德大学还为国际学生开设了一些语言文化课程,希望国际学生在北欧学习一个学期能有机会了解到瑞典甚至北欧丰富的文化,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与此同时,学校设立各种基金、奖学金支持学生到国外学习课程、做毕业论文、从事短期研究及出席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学生有出国学习的经历,扩大学习背景,并设有各种奖学金吸引国际留学生来校求学或访问。

此外,由于欧盟正在推行课程学分的转换制度(ECTS),为欧盟成员国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提供统一标准,这也使学生的跨国学习方便有效。隆德大学还设有一个面向外国政府的专门机构——“隆德教育",其他国家政府可以通过该机构实现与隆德大学联合办学来提高本国的高等教育水平。

隆德大学的图书馆收集了自1698年以来瑞典出版的各类书籍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出版物共计750万册,学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到各专业和各科系共150个图书馆中的各类信息。同时,大学内部的计算机网络很早就与国际网络连通,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可以从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取阅文献,这一点也走在了各国大学的前列。

北欧国家以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著称于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福利优越,是当今北欧的真实写照。北欧实行教育“举国体制”。

建有较完善的免费高等教育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欧高等教育在政府的大力资助和规划下迅速发展,根据联合国的最新资料显示,北欧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5%以上,成为全世界教育最普及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不仅有着像奥斯陆大学、哥本哈根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也有像南丹麦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兴大学。内有这样一个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环境,外加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的成立、《波洛尼亚宣言》的发表(《波洛尼亚宣言》是1999年6月19日由欧洲29国的教育部部长共同发表的一个联合声明,旨在协调不同欧洲国家的教育体系,推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形成)以及GATS的签署(GATS即《服务贸易总协定》,是WTO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GATS,教育属于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各国政府和高校越来越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主要倡导者。良好的国际化学习环境,较高的签证通过率和低廉的生活费用,使得北欧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舞台上的后起之秀。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北欧各国政府资助大约50000名北欧学生前往西欧、北美以及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学习,同时也有近53000名国际学生来北欧学习。目前,北欧的高校已为国际学生开设了近50种英语授课的学位课程。

在北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老牌名校优势明显,新兴大学也不甘示弱,而且各具所长,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北欧新兴大学的国际化优势凸显。北欧国家高校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和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采取的形式包括交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制定课程统一标准、采用英语进行教学、互相承认学分等。

北欧国家或高校设立各种基金、奖学金支持本科生到国外学习课程及做毕业论文,支持研究生到国外从事短期研究或者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乌普萨拉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教师则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教师每隔四年可以申请半年学术假,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修或访问。

在挪威的奥斯陆学院,实行“国际学期”计划,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到国外学习一到两个学期的经历,目的是扩大学生的学习背景,并适应在其他国家就业的需要。北欧各国作为欧盟成员国,除了在欧盟国家内互招学生外,与美洲、亚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高校也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瑞典、丹麦、芬兰、挪威这些北欧国家吸引留学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瑞典,外国留学生凡在瑞典学习一年以上者,就可享受公费医疗;在丹麦,外国留学生学习还可带家属;在芬兰,

芬兰国内高校的学分可转移;在挪威,地方学院颇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在北欧,国家每三年都要对大学评估一次,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这无疑也是其吸引国际留学生的魅力所在。

北欧高等教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无国界”高等教育的出现。在全球化背景下,“无国界”高等教育主要表现在国内外各种教育空间、教育形式、教育机构的相互渗透和跨越。

如师生国际流动的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拓展以及国际合作的多样化、远程教育的跨国发展等。“无国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商业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有赖于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的适时更新。北欧国家政府及高校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其二,作为高等教育发源地的欧洲,曾是各国留学生的首选地。但保守情绪和对变革的抵触,使欧洲的高等教育止步不前。进而失去了海外留学市场的霸主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与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加入国际教育大市场的角逐与竞争中。因此。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强烈需要重塑形象,以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国际化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北欧国家更不例外。

其三,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了欧洲各国高校之间的资格认证。从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的建立,到《波洛尼亚宣言》的发表,再有GATS的签署,大大加深了北欧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为国家间教育资源重组优化、国家间高等学校学分互换、学生的跨国流动及专业与学位的跨国认证提供了前提。

此外,市场体系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原则,强化了北欧高校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提高教育质量、保证高校生存的意识。再加上北欧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极大支持,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共同促进了北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

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挪威学者的观点是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支持跨国合作,甚至教育上的贸易,海外学习、合作研究、机构联合及国际化的其他方面都是受欢迎的,但他们反对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国际市场分割下的交易商品。

他们认为,只要国际教育贸易存在并发展,就需要规范管理。缺乏保护的跨国教育服务的淘金热会严重危害顾客(学生)的利益,并削弱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管理。同时,向国外输出教育和从国外引进教育是解决单靠政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需求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因此,制止国际化或教育服务贸易的举动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教育服务贸易的益处。北欧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人们对全球化作出的必然应答,同时,他们认为GATS背景下的教育市场是有限制有约束的。

挪威许多评论家倾向于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这两个国际组织纳入到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体系当中,以期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还有的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考虑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

正如挪威学者简·尼森(JanOIof Nilsson)和科尔·尼森(Kiell Nilsson)所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与质量的提高和学术自由的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其说是各国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学术的国际合作。”对于面临WTO和GATS挑战的中国高等教育,北欧是很好的典范之一。我国高校也要加大与各国高校的合作力度,互派师生,互认学分,开发“国际学期”课程计划,开设更多的英语教学课程,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德隆大学小百科

2012年3月12日上午,瑞典隆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艾伦·莫尔教授,隆德经济研究所主任托马斯·凯琳教授来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教授、副院长陈凌教授和张钢教授在学院四楼会议室进行了热情接待。参加会议的还有企业管理系副主任邬爱其老师,教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贤红老师,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朱纪平老师等。

会议主要分5个议题展开,首先是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的合作探讨。艾伦·莫尔教授虚心地向张钢教授请教了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的开展经验,尤其是管院已顺利开展了三期的全球创业项目,受到了艾伦·莫尔教授的高度赞扬。经过商讨,双方均表示了希望在风险投资、会计、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联合培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