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每一个身处困局中的人,都应该在脑海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困局之所以缠上了自己,大部分的根源在于自己。比如说做生意遭了骗,根源在于自己的轻信;比如考研失利,根源在于自己学业不够精进……治病要找到病源方能对症下药,突破困局也需要通过自省找到导致困局的根源,方能找到突破的途径。
自省也就是指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人可以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一个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会有自救的愿望。
从来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从来不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的人也是不多见的。暂且不论是不是重复过去曾犯过的错误,就是这种经常反省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
宋朝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河豚鱼说》,说的是河里的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撞到桥柱上。它不责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反而生起气来,恼怒桥柱撞了它。它气得张开两鳃,胀起肚子,漂浮在水面,很长时间一动不动。后来,一只老鹰发现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转眼间,这条河豚就成了老鹰的美餐。
这条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桥柱子,却不知道反省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恼怒别人,一错再错,结果丢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自寻死路。
那以,人应该从什么地方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告诉我们,每天要三省,从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
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
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
总之,要通过自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自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自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
有了自省,才能自己解剖自己,把身上的灰尘抖落在地,还一个干净、清洁的自我。
有了自省,就有了人生的栅栏。既不会被迷雾**,也不会被香风薰倒。
有了自省,才能去伪存真,化堑为智,并不断使自己思想升华,情操净化。
有了自省,我们才会自醒,继而自立与自强!
朋友们,学会自省吧!它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吃一堑,长一智
吃一堑,长一智。一败再败从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人,又怎能不智慧过人呢?难怪许多成功的人士都曾经受过成百次上千次的失败,他们利用失败教育自己,结果成为举世闻名的聪明人!
在中国有许多古语都包含了这个道理,如老马识途,正因为老马走过无数的路,经过无数的坎坷,它才能在每次坎坷之上留下心底的记号,下一次再在此经过,它便可以一跃而过!
古代有一个故事,在一片深山老林里,有一座“神仙居”位于山顶。一天,有一个年轻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神仙居”居主,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老林,走啊走,走了很久。他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山路通向山顶。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边一个老人在睡觉,于是他走上前去,叫醒老人家,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人睡眼朦胧嘟哝了一句“左边”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的前方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那老人家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左边。”就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详问,见老人家扭过头去不理他了。转念一想,也许老人家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拣了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渐渐消失了,只有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原路折回,回到三岔路口,见老人家又睡过去了,不由气涌上来。他上前推了推老人家,把他叫醒,便问道:“老人家你一把年纪了何苦来欺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那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时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但他总想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总说“左边”,带着一肚子的疑惑,年轻人来到了“神仙居”。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居主笑眯眯地看着他,那神态仿佛山下三岔路口那老人家,年轻人使劲揉了揉眼睛……
你肯定猜到了那老人家就是居主变的,但这故事里包含着几个人生道理,一是年轻人走完左边的路和右边的路之后,都失败了,无疑应是中间那条路通向山顶,他连这都不明白,要去问老人家,经老人家一点才明白过来,说明人经过失败后,受情绪影响(比如愤怒),连很简单的问题,只要一转变思绪就很容易想出的问题却被自己弄糊涂了;二是只有走过左边和右边的路走之后,才知道这两条路都不通山顶,说明凡事要自己亲身去经历才知道可行不可行;三是,年轻人在走过右边和左边的路之后,知道走不通他就不会再第二次走那两条路了,说明人不会轻易犯同样的错误,他已经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你想到了几点呢?不管你想到几点,至少你明白了错了之后你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就是失败的好处!
别因为失败伤心,也不要为错误负疚。你希望成功,但事与愿违,这并非罪过;如果明知故犯,就罪无可赦了!明知错还去做,如果不是愚蠢,便是跟正义开玩笑,是不道德的行为。不仅是不值得鼓励,而且应该受到适当的警戒。心理学家认为故意犯错误的人,负疚多于满足。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不是存心做错,偶尔犯错事,是可以原谅,也不必受良心谴责的。无心之过,不但不会受到惩罚,还可以从过错中获得教训,从犯错的经验中,变得聪明起来!
明代绍兴名人徐渭有一副对联:“读不如行,试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这副对联,科学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失误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上联是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行动。下联“蹶方长智”,蹶是指摔倒,不能摔倒后一蹶不振,而应“吃一堑,长一智”。有人认为“吃一堑”与“长一智”之间存在必然性,那就错了。不是说吃一堑就一定能长一智,而是吃一堑有可能长一智。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必然性,必须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从失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长智。如果错后不思量,那么同样的错误还会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然屡蹶,讵云能智”的精辟之处。
一个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败,就该接受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这就是成语“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之所在。
从前,有个农夫牵了一只山羊,骑着一头驴进城去赶集。
有三个骗子知道了,想去骗他。
第一个骗子趁农夫骑在驴背上打瞌睡之际,把山羊脖子上的铃铛解下来系在驴尾巴上,把山羊牵走了。 不久,农夫偶一回头,发现山羊不见了,急忙寻找。这时第二个骗子走过来,热心地问他找什么。
农夫说山羊被人偷走了,问他看见没有。骗子随便一指,说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从林子中刚走过去,准是那个人,快去追吧!
农夫急着去追山羊,把驴子交给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两手空空地回来时,驴子与“好心人”自然都没了踪影。
农夫伤心极了,一边走一边哭。当他来到一个水池边时,却发现一个人也坐在水池边,哭得比他还伤心。农夫挺奇怪: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就问那个人哭什么,那人告诉农夫,他带着两袋金币去城里买东西,在水边歇歇脚、洗把脸,却不小心把袋子掉水里了。农夫说,那你赶快下去捞呀!那人说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农夫给他捞上来,愿意送给他20个金币。
农夫一听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子可好了,羊和驴子虽然丢了,可将到手20个金币,损失全补回来还有富裕啊!他连忙脱光衣服跳下水捞起来。当他空着手从水里爬上来时,干粮也不见了,仅剩下的一点钱还在衣服口袋里装着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农夫没出事时麻痹大意,出现意外后惊惶失措而造成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急于弥补因此又酿成大错,三个骗子正是抓住农夫的性格弱点,轻而易举地全部得手。
应该说,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遭受类似的挫折和失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虽然“吃堑”终归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如果吃了堑,也不长智,就是愚蠢至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