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生困局,并非如某些励志书上声称的“只要有勇气与决心就没有闯不过去的关”。事实上,我们在应对困局时,还需要尊重客观现实。在现实中,人生的困局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形态。
1.心中的困局 对于要求过高的人来说,他们每时每刻都会处于困局当中。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花园洋房、坐要名贵轿车、妻要国色天香、儿要聪明伶俐、财要富可敌国……想想看,这样的高标准在普天之下有几人能够达到?毫无疑问,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必定是到处碰壁,心为形役,苦不堪言。
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荣,强迫自己努力达到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已取得的成就不满意。
一个刚出校门不到两年的小伙子,他感觉自己的生活简直一无是处:“连一所房子也没有,害得我连女朋友都不敢交!”他也不想想:像他这种刚出校门的小伙子,有几人拥有自己的房子。再说,找女朋友和房子之间的关系就真的那么密切?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即使拥有了房子与女友,也会认为自己身处不幸之中:房子不够大、女友不够漂亮……这种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困局当中,除非他懂得从“高标准”的心态中走出来。
这类存在于人心中的困局,其实是虚拟的困局。你本来未身处困局,只是你自认为身处其中而已。
2.激励性困局
人在跃过一道壕沟时,总会下意识地后退几步,给自己一个卯足劲的准备动作,然后奔跑,冲刺,起跳,完成跨越。这类困局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它告诉我们,我们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腾飞跨越,因此必须停下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调集自己全部的能量,然后蓄势而发实现一次人生飞跃。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它,而不要惧怕它,运用我们全部的智慧去迎接它。许多伟人正是看到了这类困局后的巨大成功,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战胜这样的困局,并且最终赢得了人生。
3.保护性困局
由于人们思考和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常常会走上错误的歧途,这时,亮着红灯的困局就是一种警示,使我们意识到前面的危险,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比如,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太自然对人类产生了报复,从中我们意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于是,我们开始治理环境消除污染,大力实施环保措施,以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健康生存。有时,身体的疾病,夫妻不和,朋友间的疏远,也是一种这样的困局,让我们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在追求一种与自己的真爱相违背的东西,是不是我们正在做着一件损人又害己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困局,我们必须认真接受它给予我们的警示,不能一意孤行;否则,最终不仅不能成功,还会导致自己的惨败,甚至还会连累家人和朋友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所以,我们也可以称这一类困局为保护性困局。
不久前媒体热炒的杨姓女孩狂追偶像刘德华事件中,从卖房捐肾的闹剧最终发展到父亲跳海自杀的悲剧,其中的种种困局都在警示当事人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但当事人一意孤行,最终陷入家破人亡的更大困局当中,真是可悲可叹。
上述三种困局的形态,最难做到的是如何准确区分。读者朋友们不妨在身陷困局当中经常思考比对,一旦找到自己所面临的困局的形态,突破困局就成功了一半了。
做一个理性的思考者
有理性的思考源自于精神的正确使用。对于身处困局中的人来说,最需要的是能够让头脑做出最大限度的运转,借着正确的判断做出高明的决定。
每一位成功者,都具有理性的思考或有条理的思想诀窍。但这并不表示他们讲话的技巧或方式高人一等,而是有更为根本的东西存在,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理性的思考诀窍。理性的思考源自于知识的积累和正确应用,具有这样思维技巧的人,才能让他的大脑最大限度地运转,并得到理想的结果。
一个人若想突破困局,就必须学会正确的理性思考。
首先,思想有条理的人,必能判断正确,从而做出高明的决定。例如在一个复杂的问题面前,你若能排除无关的事物,直捣问题的核心,你就有可能攻克问题。
其次,一个思想有条理的人,能以简明的方法,促使别人更了解自己。不论是什么样的机遇,一旦需要展现自己才能的时候,他们必能思路清晰、言简意赅地传达给大家,并能很快地付之于行动,因此也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效果。尤其在现代的社会竞争里,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念的人,成功的机会一定更多。
每个人都有可能把自己训练成为一名理性思考者。虽然学会正确思考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但它基本上可分成三个阶段。若能仔细研究这些步骤,判断力必能获得相当的改善。
1.找出问题核心
朋友小赵在最近一年中被家庭入不敷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他在一家化工精密仪表公司做业务员,年收入约十万元左右,妻子自他们结婚后一直做全职太太。按说家庭年收入十万元,在北京生活也可以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不至于陷入财务困境。但他们在财务危机面前的应对措施失当,致使他们在财务困境中越陷越深。
困境的缘由是他们一年前新添了一个小宝宝,宝宝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大病倒是没有,小病却是不断。小赵一家八九千元的月收入,还了四千元房贷后的余款几乎全花在小孩身上。“就这样,他们家庭第一次出现了财务危机。
陷入财务危机的夫妻俩,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借钱渡难关。但借钱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于是他们又想到了节省开支,在孩子满一百天后,他们把聘请的保姆辞退,这样每月可以节省800元的工资支出。辞了保姆之后,小赵下班后要做很多家务事,上班时也常常需要请假帮妻子带孩子去儿童医院——而这些事,原来都是保姆可以做的。
小赵夫妻很希望迅速摆脱财务危机,但事与愿违,自从辞退保姆后,小赵因为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花在家庭事务上,结果工资收入一个月比一个月少——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业务提成。一年之后,满了周岁的孩子身体强壮了很多,基本上不生病了,但小赵此时的月收入连四千元都不到了。他们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中越陷越深。
小赵这时才如梦初醒,非常后悔当时用辞退保姆的方式来应对财务危机。他光想到“节流”,却没有想到自己“节”了小“流”,误了大“流”,因为节省了月数百元的小钱,把自己每月数千元的收入也“节”掉了一大半!
小赵在身处财务困局中,并没有找出问题的核心,导致了因小失大,结果在困局中越陷越深。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因为靴子磨脚,不去找鞋匠而去看医生,这就是不会处理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去掉枝节、直捣核心是最重要的步骤了,否则,问题的本身和影子会扭成一团而理不清楚。有了问题时,就该想想这个例子,一定要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能够找出问题的核心,并简洁地归纳总结出来,困局就已解决一大半了。
还是回到我们前述的例子。小赵当时若将解决财务困局的重心放在“开源”而不是靠辞退保姆的简单“节流”上,努力地工作,争取更多的收入——或者与以往持平,其财务上的困境都不会演变到后来那么糟糕。
2.分析全部事实
一个一等兵开着一辆带帆布顶篷的卡车,在行军时不慎受困于一个深深的泥坑。
正在一等兵左冲右突都无法脱离泥坑时,一队轿车从右边驶过。看到这辆陷入困境的卡车,车队立即停下来,一位身着红色佩带的将军从8辆汽车的头一辆中走了出来,让一等兵过去。
“遇到麻烦了?”
“是的,将军先生。”
“车陷住了?”
“陷在泥坑里,将军先生。”
这位将军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这时,他想起新颁发的一项要求加强官兵之间的战友情的命令,于是,他决定身体力行地给大家做个榜样。
“注意了!”他拍拍手用命令的口气高声叫喊着,“全体下车!军官先生们过来!我们让一等兵先生的卡车重新跑起来!干活吧,先生们!”
从8辆汽车里钻出整整一个司令部的军官、少校、上尉,一个个穿着整洁的军服。他们同将军一起埋头**起来,又推又拉,又扛又抬。就这样干了十多分钟,汽车才从泥坑中出来停在道上准备上路。
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些军官穿着满是泥污的军服钻进汽车时,他们的样子是何等的狼狈,而他们在心里又是怎样诅咒这道命令。将军最后一个上车,在上车之前他洋洋自得地走到一等兵面前。
“对我们还满意吗?”
“是的,将军先生!”
“让我看看,您在车上装了些什么?”
将军拉开篷布,他惊讶地看到,在车厢里坐着整整18个年轻健壮的一等兵。
面临困局,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感觉走,并不愿花精力去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事实,结果不是花了大力气办了小事情,就是把事情越弄越糟。
在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核心后,就要设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然后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比较。应该有科学家搞科研那样审慎的态度。解决问题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判断或做决定都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同时,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辨明事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旦有关资料都齐备后,要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容易多了。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对于理性思考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
3.谨慎做出决定
在做完比较和判断之后,很多人往往马上就能做出结论。其实,下结论不必过早,如果形势允许试着以一天的时间把它丢在一边,暂时忘掉。或许,新的判断或决定就会浮上心头,等重新面对问题时,答案已出现了。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会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而我们面对的是变化的、运动着的世界,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因考虑不周、鲁莽行动而造成损失的情况,所以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要知道,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是冲动、未经深思熟虑的结果。
冲动情绪往往是由于对事物及其利弊关系缺乏周密思考引起的,在遇到与自己的主观意向发生冲突的事情时,若能先冷静地想一想,不仓促行事,就不会冲动起来,事情的结果也就会大不一样了。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向金陵迸军的途中,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夺镇,所向披靡,号称“石敢当”。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后来又在西征战场上,大败湘军,迫使曾国藩又气又羞又急,欲投水寻死。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韦昌辉的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
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石达开却独自率领20万大军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手,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他本人亦惨遭清军骆秉章凌迟。石达开出走和失败的历史是鲁莽行动的体现,足以使后人深思。
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率部由天京雨花台向安庆进军,出走的原因据石达开的布告中说,因“圣君”不明,即责怪洪秀全用频繁的诏旨,来牵制他的行动,并对他“重重生疑虑”,以致发展到有加害石达开之意,这就使二人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了。
而当时要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的矛盾有三种办法可行:一种办法是石达开委曲求全,这在当时已不可能,心胸狭窄的洪秀全已不能宽容石达开;一种是急流勇退,解印弃官来消除洪秀全对他的疑惑,这也很难,当时形势已近水火,如石达开真要解职的话恐怕连性命都难保;第三种是诛洪自代。谋士张遂谋曾经提醒石达开吸取刘邦诛韩信的教训,面对险境,应该推翻洪秀全的统治,自立为王。
按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第三种办法应该是较好的出路,因为形势的发展实际上已摒弃了像洪秀全那样相形见绌的领袖,需要一个像石达开那样的新的领袖来维系。但是,石达开的弱点就是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他讲仁慈、信义,他对谋士的回答是“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
因此,石达开认为率部出走是其最佳方案。这样既可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从事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而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此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充。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会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镳,彻底分裂,舍近而求远,独去四川自立门户。
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完全错了,石达开虽拥有20万大军,英勇决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半个中国,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仍免不了一败涂地。
1863年6月II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石达开决定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部队的安全,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当军中部属知道主帅“决降”时,已溃不成军了。此时,清军又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而把他和2000多解甲的战士分开。这一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他意识到诈降计拙,暗自悔恨。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个人决策的失误,他自不量力的行动,决定了他出走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常会犯一个老毛病,就是“自不量力”地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因此,在面临做出决定时,首先,应先问问自己做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目的?如果做此决定会产生何种后果?这样能促使你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
其次,要锻炼自制力,尽力做到处变不惊、宽以待人,不要遇到矛盾就以“兵戎相见”,像个“易燃品”。见火就着。倘若你是个“急性子”,更应学会自我控制,遇事时要学会变“热处理”为“冷处理”,考虑过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后再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