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体现聪慧,宽厚才是光荣。
——所罗门王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在社交中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冷处理”,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少不了“碗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也会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个“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褊狭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而使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当此时,生气无助云消雾散,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众的评价和赞美。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因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张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朋友之间处理小是小非,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筹。
忍让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讲“忍”字,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之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字常须作座右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么?有谁说他们是懦弱可欺呢?
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一个“忍”字,自古至今一直散发着神奇的光芒。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大大地沾了“忍”字的光。
马尔辛利刚任美国总统时,他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长。当时有许多政客反对此人,他们派遣代表前往总统府进谒马尔辛利,要求他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了一番。马尔辛利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竭骂着,最后才极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该可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来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羞惭万分。但总统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大怒。”接着,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释清楚。
其实不等马尔辛利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他心里懊悔,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
没想到,向来为人们所轻视的“忍气吞声”有其极大妙处,不发怒不但使马尔辛利的解释获得效果,而且使那位议员从此悔悟,以后永远不再做出如此冲动而又令人难堪的举动。别人故意用种种计谋,使你大发脾气,而你一气之下,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样无疑是不理智的。
几多痛苦,几多折磨,几多困难,几多险境……几乎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上,都要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当你不甘心做命运的奴仆而又未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之时,必须学会忍耐——让所有的痛苦都在忍耐中得到淡化,所有的眼泪都在忍耐中化作轻烟。
忍耐并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与调遣。生活的沧桑使生命的深渊埋下难言的隐痛,忍耐却可以使人相信,隐痛必然消失,暴风雨过后的天空更加明丽。
忍耐更不是消极颓废,它是在沉默中悄然降下信念的帆篷。颠沛的人生使人感到迷离恍惚,忍耐却把难熬的寂寞、忧忿、艰辛强压在心底,不使它偷偷钻出来、浸开去,甚至倾斜心灵的天平。
忍耐是意志的磨炼、爆发力的积蓄;是用无声的奋斗冲破罗网,用无形的烈焰融化坚冰。在忍耐中发愤、在忍耐中拼搏,倔强的心灵在忍耐中受苦,人生才能焕发出奇光异彩。生命的负累往往也正是生命的光荣。
学会忍耐,学会在忍耐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忍耐中更深刻地感受人生。“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莫泊桑实践了福楼拜的这句赠言,最终才成为世界文坛的一颗星。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忍”的境界?
(1)经常明确地意识到目标的存在,使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断提高运用头脑思考的能力。
(2)尝试着去了解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一旦能够理解了以后,对工作抱持的态度,就会从“应该做”进入“必须做”这种积极性的意识形态。如此一来,必能减少工作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而愉快地完成工作。否则,一味的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不但会增加不少的麻烦和痛苦,精神上也很容易疲劳而变得毫无效率可言。
(3)培养安于困境的习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情境时,常常会表现出逃避的倾向。但是为了能够作自我控制,就必须忍耐这种困境所带来的痛苦。那么时间一久,自然会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出一种安于困境的耐力,而能够全神贯注在自己的工作上。
(4)学习抑制冲动的情绪。这件事乍看之下,似乎很难。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冷静地加以分析,很容易便可以发现,要抑制冲动的情绪,事实上是很简单的。不过,对于比较强烈的冲动或欲望,还是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使他们有机会尽量地发泄出去,比较妥当。
按照上面所叙述的方法,经常作自我训练,能够帮助你很快地在潜意识之中,很自然地进入“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