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是道场(1 / 1)

各位仁者: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在热闹场中,犹能保持平实的言行与淡泊的生活。

最近我经常应其他道场的邀请,前往主持典礼仪式,或担任讲经说法,目睹他们的热忱招待、礼数周到,再回头看看我们徒众的夜郎自大、贡高我慢,心中真是不胜感慨。回想多年来,我一直以佛光人的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来教导大家,而早期的弟子们也颇能与我相应,是以,佛光人的和蔼、亲切、谦虚、威仪……向来为社会人士所一致称道。然而,曾几何时,在疏忽轻慢之中,这些优点都渐已在一些徒众身上消失,反而出现在其他佛教团体的成员身上,怎不叫人忧心忡忡!各别分院的徒众虽然代表本山在各地招呼信徒,但是因为一句话或一件事而得罪信徒者,也不在少数。放眼今日的宗教团体,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我们如果还不知道自觉自省,往后不但难以开创新局,连守成恐怕也是不易做到。

我仔细观察的结果,发现大家依然勤奋如昔,只是慈心不够悲切;在事务上都肯努力学习,可惜不重视思想上的用心开拓;对于个人的发展更是卖力地寻求突破,但是对整体的团队观念还有待大力加强。

对于这些缺点,每个人都应该谋求改进之道,尤其身为单位主管或别分院的住持,更应该负起带领引导的责任。所以,我在这里提供几点意见,给予担任住持主管的徒众们:

一、对住众要爱护:我们对于后学要接引提携,尤其住众是我们工作的手脚,如果能耐烦地教导,不但能帮忙协助分忧解劳,更可以促进寺务的成长。

佛陀之所能够摄受无量的众生,不单单是由于善巧智慧的运用,更是因为他能力行慈悲之道。虽然他身居崇高的地位,但是却不忘扶持僧团中的弱者,在探视老病的比丘时,亲自服侍汤药、缝补衲衣;当年轻的沙弥远道前来参学,他也百般关怀,殷殷垂询。尽管他已通晓宇宙的真理,但却不曾轻视舍弃一个众生,对于冥顽强悍的后学,他一样慈悲地谆谆化导;当僧团中意见不同的时候,他也耐心地调解融和。反观我们的一些主管,气势凌人,见到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动辄伤害,使得部属如坐针毡,更遑论慈悲爱护了。

基督教有一句话说得很贴切:“要把你的羊看好。”社会上的一些团体党派,往往就是因为不能好好看顾自己的成员,而徒然使人才流失。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要时时观照,切切反省,不要重蹈覆辙。

二、对信徒要尊重: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的一些徒众却自以为是僧宝,就高人一等,处处颐指气使,殊不知我们是仰仗佛陀的光明加被,才能享有这一份宝贵的殊荣;我们是依赖佛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够集因聚缘,共成盛事。因此,我们对于初来乍到的信徒,固然要亲切招呼,慈悲接待;对于长久发心的菩萨更要衷心感谢,尊为上宾。只要自己道高德厚、威仪庄重,自然就会引发信徒的钦佩尊敬。

三、对行事要厚道:佛教以慈悲为本,而我们的一些徒众当上主管以后,不但言语犀利,行事更是有欠厚道,对于信徒的疾苦漠不关心,对于住众的困难也不知道去慰问解决,只想要别人一味的发心服务。至于和其他单位的往来,则坚守本位主义,不但不给予方便协助,反而推诿塞责。古德有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又说:“有容乃大。”我们对别人不能宽大包容,反而薄情寡义,如何能感召来者呢?长此以往,个人福德因缘的损失还算事小,团体士气一经斯伤,则难以恢复。

四、对生活要正常:做主管的人更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上力求自律。尽管法务倥偬,也要起居作息正常,虽然活动频繁,也应该做好本份功课。所谓“平常心是道”,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在热闹场中,犹能保持平实的言行与淡泊的生活。“己利利人,己达达人”,自己有道,才能使别人心悦诚服。

或许有些人会说:“我生平无大志,不想领导别人。”我以为这是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这世界正以飞快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如果我们在心态上拒绝成长,将来如何模范后学?如果个人在行止上不愿进步,整个团体怎会有希望?佛光山二十七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前人相互提携、集体创造的结果,以后的发展就要看大家的努力营造了!所以今天的这封信,不光是为了住持、当家、主管所写的,也是希望全体的徒众都能引以为鉴。基于心中殷切的期许,我再以下列四点咐嘱各位:

一、要有因果观念:过去开山时期,本山一再为外人所称道的,就是因果观念很强,所以大家都能相处融洽,别人也乐于给予我们付托。然而现在的一些徒众却只是将因果在嘴上,既不去深思明辨,也不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所以待人接物不但世俗气重,甚至与佛法相去甚远。

二、要能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给人服务、给人欢喜,但是现在的一些徒众却给人拒绝、给人烦恼。我们要广结善缘,就要培养随喜的美德,乐成好事,助人成长。

三、要有供养美德:过去丛林里选派住持当家,先决条件就是要看这个人有没有供养的美德。我们不但要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佛法、供养僧团、也要将此心比他心,供养出家的个人、供养在家的信徒,进而供养十方佛刹,供养一切的众生!

四、要肯引发道心:我们不但要引发自己的道心,也要引发别人的道心。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大家都要在佛法上用功深究。因为没有佛法,怎能启了发道心?没有了道心,就丧失了根本。一旦丧失根本,就容易随境所转,让别人牵着鼻子走,甚且自恼恼他,误导同道,错引后学,其影响不可谓不深!

虽然我常说:“时间会推动我们的进步。”但是时间只是助缘,真正的原动力还是在于自己!如果自己不肯前进,任光阴蹉跎空过,不但现在有负常住栽培,日后也无法向历史交待。今天我们南有佛光山、北有佛光大学、世界上有国际佛光会,可说是因缘际会、三宝具足,但愿各位都能善用广大的资源,创造众生的福祉。

星云

佛光世纪二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