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多”,有得有失,拜访亲友,送礼要够;与人谈话,话题要多;多亲近善知识,可以增广见闻、进德修业;与人无谓的应酬一多,浪费的时间也不少。
因此,要紧的是,当多则多,当少则少;所谓“福兮祸所倚”,一味贪多、求好,表面上拥有很多,骨子里却有无尽的烦恼。因此,不得不注意“多”的得失,有以下四点:
第一,礼多人不怪
中国有句老话:“礼多人不怪。”多些慰问、多些关怀、多些赞美、多些尊重,都是好事,但也不能多得让人见怪,多得让人觉得做作,就不妥了。所谓“礼”,是一个人表现敬意的态度,礼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周到、适当。
人类社会的交流往来,以礼为先,例如婚嫁、喜庆、过年过节、新居落成等,在礼貌上都会表达祝贺,如果没有祝贺,就显得失礼了。
第二,话多人不耐
苏格拉底说:“天予人两耳两目一口,盖欲使其多见、多闻、而少言语。”说话应简明扼要,太多的闲话,让人听了会不耐烦。中国人有“好讲话”的习惯,无论什么场合,台上讲,台下也讲,等到要你上台讲,却又不肯,或者一旦上了台,一开口就没完没了,迟迟不能下台。话讲太多,容易出差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话多不如话少。所谓听者为尊重讲者,应当用心听,而讲者也应尊重听者,话语适可而止。
第三,疑多人不快
一个人若以疑心与人交往,容易产生是非与猜忌;对事情抱着犹疑的态度,容易优柔寡断;对主管不能信任,则容易造成意见分歧。英国培根说:“疑心是友情的毒药。”因此,为人处世,不能经常用自己的成见去揣测别人的想法,如果对这个不信任,对那个也怀疑,最后则会失去所有的朋友。
好比华佗要替曹操开脑取瘤,曹操却怀疑华佗要谋害他,而下令押入大牢。等到曹操头痛剧烈,想起华佗时,华佗早已死在牢里了。
第四,怒多人不爱
《菜根谭》曰:“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一个人若老是发脾气,即使能力再强,也会让人不敢领教。一个人拥有的技能,可经由学习而获得,但是肚量、涵养却是不容易培养的。如果我们能学习不将怒气发之于口、形之于色,甚至不起于心,那么,心地清净,自然能有好人缘。
多不一定好,好比一个人言多、疑多、怒多,甚至礼节过多,不一定能受人尊重。反之,说话把握重点、对人心怀信任、待人祥和欢喜、礼数合宜适度,则处处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