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公案】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进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来参禅学道的同参,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说:“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儿觉悟也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老师辞别,我打算云游他去。”
广固禅师非常惊讶地问:“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虽用功但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地回归根源。目前我内心深处,起了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了就开示:“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说:“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小麻雀遇大鹏鸟的惭愧感。”
广固禅师装作不解地问:“怎么样是大,怎么样是小?”
道岫回答:“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能在方圆几里内的草地上活动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反问:“大鹏鸟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请问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默然不语,若有所悟。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比较计较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小麻雀与大鹏鸟虽有快慢、大小之别,甚至大鹏鸟一展翅几百里,但依然不能飞越生死大海。禅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一旦道岫禅僧去除了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就悟了。
【思考】
1.试分析学僧无法契悟的原因。
2.禅师如何开导学僧?
3.试举例说明烦恼的来源。
【延伸——缁门崇行录】
出家人有做地理师的、做卜筮师的、做相面师的、做医药师的、做妇女科医药师的,又有做符水炉火烧铅炼汞师的,末法时代弊端实在太多了。有人说:“百丈禅师令司马头陀选择一个可以做五百位僧人修行的道场,而找到了沩山道场,这是地理师的功劳;接着又选择沩山道场的住持,而得到灵祐禅师这位不可多得的僧材,这是相面师的功劳!这又怎么说呢?”
唉!这是古圣先贤为传扬佛法,普利群生而随顺的大机缘,不是一般人所能推测的,何况百丈禅师、司马头陀是何等人物,岂是现今相士、地理师可以比拟的呢!
——僧务杂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