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离无明执着,是名真禅心。
【公案】
有一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请教兴善惟宽禅师:“我们人有身口意,请问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禅师回答:“无上菩提,假如用于身,那就是戒律;如果说之于口,那就是经法;行于心,名之为禅定。应用有律、有法、有禅,是三,其实是一也。如江淮河汉,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全都是水。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都是心,那么,我们在身口意三者之间,何必要妄起分别?”
白居易听了以后,仍然不解,再问:“既无分别,何以又说正身、修口、修心?”
惟宽禅师答说:“心本无损,为什么要修行?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主要的是不起妄念,要不动心。”
白居易听了以后就说:“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净能无念可乎?”
惟宽禅师道:“如人眼睛,物不可住于眼。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能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问:“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
惟宽禅师说:“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着,离此无明①和执着②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
白居易因有所悟,后来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世间的一切,有好有坏,有大有小,例如布施,布施多,多功德;布施少,少功德,所以一切都有分别。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口修则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修则有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身口意的修行,当然各各有别,若于真心自性上讲,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何假修证?何有勤忘?故惟宽禅师以此说法,为禅之心要。
【注释】
①无明: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
②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思考】
1.何谓禅的心要?
2.试问“无明”与“执着”从何生起?
3.试举例说明“执着”的苦患。
【延伸——缁门崇行录】
唐朝法常法师,襄阳人,性情刚直敏锐,平素衲衣瓦钵,每天只吃早上一餐饭而已。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大师从天台山到了梅山,梅山是汉朝仙人梅福隐居修行的地方,大师寄宿在梅福住过的房子里。有一天梦见神人告诉他说:“您不是普通人,这石库中有一本记载着将来的事,得到的人可以为人王帝主;不然,也可做皇帝的国师。”
法常大师说:“这不是我所向往的,以前僧稠大师在怀州西王屋山禅坐时,听见两只猛虎交斗,咆哮震山,于是用锡杖把它们隔开,化解两虎之斗,两虎各自散去后,忽然有仙经两卷出现在**,稠大师说:‘我修习佛道,岂是欲求长生之人呢?’说完仙经就消失了。我也是追求不生不灭、远离现世生死之苦,一切惑业寂灭,而得究竟安稳为最乐的啊!”神人听了十分赞叹佩服。
——不受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