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若理事无碍,即圆融诸法。
【公案】
唐朝的江州刺史李渤,年轻得志,意气风发。有一次,他向归宗智常禅师求教,他认为佛法里常听到的两句话“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不仅玄奇,而且也不合乎逻辑,因为须弥山容纳得下一粒芥菜子,这句话说得过去,但是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把一座须弥山藏下去呢?这是骗人的吧?
归宗禅师闻言失笑,他反问李渤:“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读书岂止破万卷,我读的书还在万卷之上呢!”李渤一派得意扬扬的样子。
归宗禅师接着又问:“那么请问,你所读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万卷书都读到我的头脑里面来了。”
禅师就说了:“奇怪,我看你的脑袋也不过像一个凤梨、像一个椰子那么大小,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是骗人的?”
李渤听了以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深有醒悟。
佛法,有时从事上去讲说,有时则从理上去解释,要知宇宙万有,事上有理,理中有事;事不可废理,理不可无事,事理要圆融。
“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如果我们能明白理事无碍,那么就能把宇宙的本体和现象融合在一起,把人我融合在一起。本体与现象是平等的,人我也是平等的,无是无非,岂不是一个逍遥自在的境界吗?
【思考】
1.何谓“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2.“事”与“理”要如何融会贯通?请举例说明。
3.试述“大小不二”的含义。
【延伸——缁门崇行录】
宋朝高庵禅师住持云居寺时,每回听到寺里有出家人生病,被迁移到如意寮,就心忧如焚,好像是自己生病一样。早晚嘘寒问暖,还亲自煎煮药食,确定没有毒性或副作用,才安心拿给病人服用。有时天气稍冷了,他就关心地问:“衣服穿得够不够?”天气热了,就问:“会不会太热?”若有病人往生了,不分职位高下,一律按照常住礼数津贴送终。
《梵网经》说八种福田,其中照顾病人为福田中第一大福田,岂不以出家人没有固定的家,独自游化五湖四海,即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一旦患病痛苦,实在值得同情悲悯!当僧众中住持的人,如有出家人生病,不去照顾他,圆寂了,不办理他的丧事,岂是慈悲为怀的出家人所应有的态度?凡是当住持的人,应效法高庵禅师的德行和作风。
——看病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