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之教育,以慈悲为母,
以方便为父,行不言身教。
【公案】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仙崖义梵禅师,在他的寺院里,共有一百多位弟子跟随着禅师学习。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沙弥,因为年纪还小,玩心很重,每每在晚饭之后,偷偷地溜到后院去,然后用一个高脚登做垫脚,翻墙到外面去游玩。
有一天,沙弥又翻墙出去夜游,正好仙崖禅师在夜里出来巡寮①,发现后院的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知道有人偷溜到外面去。禅师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静静地将高脚凳移开,然后站在墙角下等候。沙弥夜游回来,不知道凳子已经移走,一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肩上跳下来,然后他才看清楚竟然是禅师,惊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仙崖禅师非常慈祥温和,一点儿都没有责备他,反而安慰他说:“夜凉如水,小心受凉。赶快回去加一件衣服吧!”
虽然这件事情仙崖禅师从未对任何一个人谈起,但从此以后,寺里再也没有人在晚饭后出去夜游了。
仙崖禅师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反而收到了教育的效果。
禅门的教育一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以天下父母的心,来对待子弟。虽然有时棒喝斥责,但是这也要看受教者的根机,才会以大慈悲、大方便来教育。
今日的老师、父母在教育子弟时,要观察学生、儿女的根性,然后才施予教化。爱心、关怀、辅导、帮助,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注释】
①巡寮:指禅林中,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咨问老病、点检寮舍之缺乏等。其缘起于佛陀在世时,世尊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按行僧房:恐弟子着于有为事;恐着于俗论;恐着于睡眠;为探问病僧;令年少比丘观佛陀威仪安详肃穆,心生欢喜。
【思考】
1.仙崖禅师如何感化夜游的学僧?
2.简述一段在学习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
3.请分享一则成功的教育典范。
【延伸——缁门崇行录】
隋朝智兴法师,在大庄严寺职掌叩钟的职务。
隋炀帝大业五年,同住在寺院的三果法师,有一个哥哥,随皇帝出行时半路病亡,他妻子就梦见丈夫对她说:“我到了彭城不幸生病死了,死后堕入地狱,备经痛苦,幸闻庄严寺鸣钟,音震地狱,方能解脱;要报答这个恩情,就送绢帛十匹给智兴法师。”
于是,他的妻子就献绢帛十匹给智兴法师,智兴法师自谦无德,把布分送给在场的人。大家问他叩钟为何能有如此感应?他说:“我叩钟时,就开始祝祷‘愿诸圣贤同入道场’;然后叩三下,再来长叩前又祈求‘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严冬极冻,法师掌内凝血,皮都裂开了,但是他从来不会因为辛苦而推卸叩钟的责任。
——叩钟拔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