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作“一切智”?《俱舍论》云:“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切智。”也就是指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
佛教常教修行人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时时护念最初的发心。《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以,无论做人处事或学佛修行,都应以发心为首,立愿为先。发心才会有力量、有功德,才能不退转;发愿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才能有成就。
初发心者,有的发心皈依,有的发心受戒,有的发心出家,心意真切,深具道心,勇猛精进,若能保持不退,必然成佛有余。
可惜现代人心力不足,往往做一点好事,没有获得鼓励赞美,就退心了;或者受到人家一点闲话、几句毁谤,就心生厌倦。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修行若如此,又怎能成就呢?
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位沙弥外出行脚,两个人走过了广阔的丛林,越过了无数的山岭,一路上彼此照应。有一次,小沙弥生起这样的一念:“人身难得,还要经历种种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实在苦不堪言啊!既然我要修行,就应该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精进不懈!”
才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对沙弥说:“把行李放下,让我来背,你人走到我的前面去。”
小沙弥对老和尚所说的话,感到莫名其妙,不过仍然依照老和尚的指示,走在他的前面。走着走着,小沙弥又想:“做一个菩萨,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要吃很多苦,且苦难的众生又那么多,我要到哪一天才能度尽一切众生呢?我看还是独自过着自在逍遥的日子,可能会比较好。”
才生起这样一念,后面的老和尚就立刻喊了一声:“你给我停下来!”
这时,老和尚又叫小沙弥自己把包袱背好,跟在他的后面走。
一个人立志发心,不能只有“五分钟热度”,不能像朝露般,太阳升起,就瞬间蒸发,所谓“露水道心”也。例如有的人染上陋习,发誓改过向善,可是过后不久就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听到善行义举,立刻发心参加,可是热得快,却冷得也快。花草树木播种之后,况且还要经由阳光、空气、水的滋润,才能开花结果。所以,佛教讲学佛修道要发长远心,一步步修行,不退转,终有一天才会成就。
世间上最宝贵的能源、最殊胜的财宝,不在地底下,不在深海里,不在银行里,不在荷包内,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农田必须开发,才能播种、耕耘、收成;土地必须开发,才能建造楼房,发展事业。我们的心如田、如地,也必须经过开发,才能产生无限的功用。
例如,将慈悲心开发出来,就能人我一如,无怨无悔;将智慧心开发出来,就能深入法海,自利利他;将惭愧心开发出来,就能虚怀若谷,不断进步;将欢喜心开发出来,就能利乐众生,永不退转。
甚至于发心吃饭,就能吃得饱足;发心睡觉,就能睡得香甜;发心走路,就能走得长久;发心做事,就能做得起劲。生活的一切都要靠发心,才能进步增上,圆满完成。
但是所谓“初发心容易,恒常心难持”,综观世间上“久病床前无孝子”,乃至徒喊爱国口号而不付诸行动的人,多不胜数。其实,学佛修行乃至于从事任何工作,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麻烦苦恼的挫折,耐得住千辛万苦的磨炼,才能有所成就。因此,修行不要想求速成,要老实薰习受教,尽管遭遇困难,也要以“不忘初心”自我勉励;一个肯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的人,在学佛道上就不容易退心。
当年我年纪小出家,上课听不懂,又不可外出、会客,更别说回家,所以心里也就很苦,可是想到出家是我自己发心的,没有人强迫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苦给吞下。就这样,数十年来,修行如一日,在“不忘初心”之下,一切酸甜苦辣都“想当然尔”,日子也就过得安然自得了。
有的人经营事业,一旦遭遇困难,就视为穷途末路;有的人读书,刚开始立志发愤图强,最后却觉得辛苦而无法坚持;有的人开开心心结婚,最后却因为个性不合闹离婚。其实,想想当初自己为什么要从事教育?为什么要开创事业?为什么要跟这个人结婚?最初的发心,如果能够不忘记,也就不会被困难打倒了。
学佛也是一样,要不忘初心,对道业要精进不懈,对学业要解行并重,对事业要恪尽职责,才会有力量。
过去台北普门寺有一位护法金刚廖居士,发心要在普门寺当十年义工,后来在家人的一再要求之下,举家移民到加拿大去。可是眼看当义工已经九年了,还有一年就圆满,他实在不甘心,于是就设想了一个方法,请来一位退伍荣民来接续他的义工工作,每个月给荣民三万元薪资,一年三十六万元全部付清,这样他才放心地移民到加拿大去。
廖居士“不忘初心”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和感动。在这个世间上,一个人发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财富于人有好、有不好,甚至于升官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一个人发心要做好人、行好事,必定对他的未来有帮助。所以,对于初发心要向真、向善、向美、向慈悲、向道德的人,我们要把他视为如佛一般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