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不求回报地布施(1 / 1)

世间的快乐,往往是爱着、贪求的快乐,然而在佛教里,真正的快乐,则是无着、无求的快乐。以空为乐的人,只想将慈悲欢喜施予人,而不企盼回报,所以,纵使他人不报答,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美玉,献给做官的子罕,子罕坚辞不受。那个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就明白地告诉他:“这是一块宝玉啊!”

子罕道:“你以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不如各守其宝吧!”

贪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所谓“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羡称王作帝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世间上的金钱物质是有限量的,而欲望是无穷的。贪欲的人即使再富有,都是富贵的穷人,唯有知足常乐,才是真正富有之人。

诚拙禅师弘法利生时,法缘非常殊胜,每次说法,听众都把寺院挤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人建议把讲堂扩大重建。

当时,有一位信徒带了一百两黄金来送给诚拙禅师,并说明是要捐建讲堂的。禅师收下了捐款之后,就要去忙别的事,这位信徒看到禅师没有任何表示,态度不甚友善地说:“一百两不是小数目,怎么禅师拿了款项,连一声谢字都没有呢?”

禅师淡然地应道:“我知道了。”

信徒见状,更加生气地说:“师父,我可是捐一百两黄金呀!难道您连声谢谢都没有吗?”

这时,禅师刚好走到殿堂,就停下来说:“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跟你说声谢谢,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

我们布施做功德,不要希求人家惦记、回报。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抛却有所得的心助人,反而收获更多。

不望果报而做的善事,就是无相布施;为求名利,为求声誉,为怕堕入恶道,为求自身的健康而行布施,也就是有相布施。“不希果报”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布施,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的功德。

尔时,世尊而说偈曰:“应时行施无轻慢,欢喜授与不希求,能于此业常勤修,所生当获大财位。”

那时,佛陀以诗偈言:“适时布施,不生轻慢;欢喜给人,不求回报,如此精进修行,就会获得财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