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去(1 / 1)

不如归去 星云大师 540 字 17天前

在《古文观止》里,有一篇陶渊明的作品《归去来辞》,可谓名垂千古。陶渊明因为不愿在官场里为五斗米折腰,因此兴起了“不如归去”之念。从文中“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见其急于归去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现代人有时在公司行号任职,或服务于公事门中,偶尔也会因为事与愿违,因而兴起“不如归去”之念。究其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不受重用:有的人在某个单位服务,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既然不能受到主管的重用,也就不愿再浪费时光岁月,便想另谋发展,所谓“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因而有“不如归去”的想法。

二、不被尊重:有的人从事工作,待遇微薄可以接受,“不被尊重”的感觉难以忍受。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都希望受人尊重,当他感觉主管了解他,信任他,重视他,他也会鞠躬尽瘁加以回报;如果感觉不受重视,即刻意兴阑珊,心灰意冷,当然兴起“不如归去”的念头。所以主管用人,能得一个人才,应该给予尊重。

三、不给因缘:部属追随领导人,为其奉献心力,领导者也要给属下因缘。例如,让他有进修、升迁的机会,让他对前途感到希望无穷,觉得在此服务有很多机会可以发挥所长。如果部属觉得主管不给因缘,让他看不到希望、前途在哪里,因而有了“不如归去”的想法,那么离你而去也是迟早的事。

四、不能适应:有的人在工作上适应不良,例如对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性质,乃至与同事相处发生困难,但又没有解决的管道,当然就会动起“不如归去”的念头。因此,只要是人才,我们要让他适应环境,领导者也要让环境来适应他,彼此相互适应,就能如鱼得水,如鸟在林,就不会有“不如归去”之叹了。

五、不能发展:每一位工作者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有所发展,能够施展抱负,大展鸿图。可是有一些团体机构,暮气沉沉,都是任用一些老迈的人居高位,让后进者觉得无法发展。例如韩信夜离汉营,就是因为感觉前途得不到发展,所幸“萧何月下追韩信”,让刘邦筑坛拜将,终能展其抱负。发展是生命的延伸,一般仁人义士都把事业看得比生命重要,所以让工作者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自然不会有“不如归去”的举动。

六、不能生根:有的工作者在团体里找不到归属感,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无法落地生根,不值得在此终身奉献,自然会时时动念“不如归去”。因此,无论国家或团体,经常走马换将,让工作者没有安定感,随时都作好离去的准备,如此不能留住人才,国家、团体又如何能发展、兴隆呢?

因此,总上所说,身为领导者如果能够重视人才,让他舍不得离开,自然不会有“不如归去”之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