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忠告、谏言,是正面的、是纠举的、是规劝的、是建议的、是训诲的。然而,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忠告要能令人堪受,若听者无法接受,不能达到目的,不但无济于事,反而适得其反。因此给人忠告时,表达要得体,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在羞辱他、找他麻烦,不能令他心生反感。因此,对于一句好的谏言,如何让对方接纳,又能对症下药,这是一门大学问,更是一大技巧。
如何给人忠告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切莫数落对方的缺点
我们对别人忠告、谏言,要委婉曲折,要让他欢喜接受;不要一再强调、指责对方的缺点,不能一味地批评、数落对方,否则他承受不了,便不容易接受你的忠告。
第二,切莫流于说教的形式
我们忠告对方,要让他觉得受到尊重,而不是在对他说教,也不是开示,更不是指责,而是分析。所以,谏言不可以流于说教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忠告。
第三,切莫尖酸刻薄地挖苦
我们给人忠告,态度要诚恳,立意要善良,而且语言要婉转,千万不能让对方感觉你说话尖酸刻薄,指责太严厉,批评太苛求,否则他心生反感、排斥,那就失去忠告的意义了。
第四,切莫拂逆对方的心意
我们要摄受别人,给予对方忠告时,必须先施以“同事摄”和“爱语摄”,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表达,让他觉得你了解他、懂得他,而不是在拂逆他的意思,让他觉得你很体贴、值得信任,他自然会接受你。所以,不逆人意,才能做一个最好的忠告者。
给人谏言,要有勇气;接受别人的谏言,则是一种智慧和美德。历史上,魏征之于唐太宗、孟子之于梁惠王、缇萦之于汉文帝、邹忌之于齐宣王……等,前者的勇于谏言与后者的雅量纳谏,皆被后人传为美谈。在佛教里所谓的四摄法门,是菩萨度众时的权巧方便,视众生根器、喜好的不同,令之转迷成悟。受教者固然应该如“虚空”一般,接纳一切,方能容受、学习所有的事物;施教者,也必须像“虚空”一样,无所不相,才能达到同事摄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