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曾说天下有二十难,其中之一就是“不说是非难”。圣人以“守口、少说、莫传”为智慧,即是告诉我们不听、不传、不讲、不管是非,自能远离是非烦恼的缠缚。如何远离是非烦恼呢?
第一,祸患止于未然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泾溪》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正是提醒我们“积谷防饥”“有备无患”。古人在风调雨顺之年,大都会囤积粮草,以防备灾荒突然降临。我们也应时时心存忧患意识,事先预作未来的打算,才能让祸患降到最低。
第二,是非止于智者
《药师经疏》里有一则譬喻:有两只感情甚好的猛虎“善牙”与“善博”,它们日日相伴捕食动物。另有一只狡诈的野狐,则专门在附近捡它们吃剩的食物。野狐担心两只猛虎总有一天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所以常常分别对两只老虎造谣,离间它们的感情,使得两虎因而相互仇视。所幸后来善博冷静、理智地分析前后,拆穿了野狐的挑拨,才化解彼此的误会。因此,当是非入耳时,我们要以智慧判断,才能远离是非之患。
第三,失败止于计谋
一件事情的成败,取决于我们是否事先作策略谋划。《汉书》中提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明善于运筹者,谋事必成;反之,草草行事,心有不慎,没有事先作好筹划,必定功败垂成。刘邦之所以能击败项羽,正是因为张良擅长计谋。倘若做事懂得事先计划,必能免于失败,迎向成功。
第四,烦恼止于觉照
烦恼来了,“提起正念”是必要的良方。能从烦恼迷茫处深观事理,觉照心念,且懂得自省、忏悔、认错,烦恼自然无疾而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写道:“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所以不要畏怯烦恼,重要的是要有觉照力;有了觉照力,便能突破烦恼,远离恼害。
人生是非、烦恼、失败、祸患,无时无刻不盘旋在我们生活中,如何远离,唯赖我们以智慧对事物作出谨慎的判断,方能脱离是非烦恼的缠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