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1 / 1)

儒家讲三纲五常,讲究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理,重视仁、义、礼、智、信的德性五常之道。佛教讲五戒,戒杀盗**妄酒,重视从自身的行持到人际关系,扩充至与其他众生的相处。五常、五戒名称虽异,精神却无二致。只要守住五戒,即能落实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实践:

第一,仁,要怜惜伤痛

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仁的具体表现。上天有好生之德,不仅不杀生,而且要护生,要怜惜他人的伤痛。对受天灾**地区伸出援手,如台湾“9·21”震灾、救济南亚海啸之难等,对贫病者施以医药,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治病,这些都是仁的实践。我们不仅称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自己也要学习做“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第二,义,要羞耻憎恶

凡是非分的,都不希求;所有不当的行为,都应戒除。佛教五戒中的“不偷盗”就是义。不仅不偷别人有形的财物,连会损及他人名声、利益的事,也要戒除不做;对于会损及自己品格的恶行恶事,也要戒慎恐惧地防范。《礼记》说:“知耻近乎勇”,若能知耻憎恶,即能近义。

第三,礼,要谦辞退让

佛教的“不邪**”戒,就是尊重别人,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女性遭到侵害,时有所闻,家庭暴力尤其令人遗憾,同吃一锅饭的家人,有何天大的仇恨要相互凌迟?社会的暴力现象,动不动就操刀子挥棍棒,伤人性命,也是不懂尊重他人。富裕却无礼的社会不值得骄傲,唯有大家都知谦恭退让,才令人称羡。

第四,智,要辨别是非

《孟子·公孙丑》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智慧就能明辨是非。佛教讲“不饮酒”戒,就是强调要过智慧的生活。除了不饮酒,吗啡、海洛因、摇头丸等等毒品也不能沾染。喝酒、吸毒不仅戕害身体,还会惑乱心智,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毒品吃得糊里糊涂、精神涣散,哪能明辨是非善恶?

古人说:“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仁义礼智并非抽象的名词,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的。只要遵守佛教之五戒,即能逐步成为具足“仁、义、礼、智”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