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之间一旦失去“尊重”,容易衍生子不孝、弟不恭、友不义等问题。如何将“尊重”落实于人际生活呢?以下提供四点:
第一,对长辈间的尊重是孝
孝,是众德之本,是培养人格的胚胎。《孝经》上说:“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自古圣贤一向以孝来修身、持家、治天下,如亲尝汤药、百里负米、戏彩娱亲、扇枕温衾,此等行径,便是以“孝”展现对长辈的尊重之心。
第二,对男女间的尊重是爱
“爱不重不生娑婆”,**本属自然,但情爱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运用得当,则不失为增上的力量;若为“爱”所困,则易产生是非恩怨。纵观社会,因爱不得而痛苦,而自杀或他杀、泼硫酸,以致家庭破裂,甚至酿成社会问题的不胜枚举。感情必须建立在双方的互爱及尊重上,才可以维持长久。
第三,对亲人间的尊重是义
《礼记》中提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人之义。”在人伦关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彼此之间,都是双向负责的关系。因此,亲人之间,除了相亲相爱,还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才能和谐共存。
第四,对师友间的尊重是道
佛教的伦理,是“先进山门为师兄”,以“先受戒者在前座”,表示尊重之意;朋友之间以“同参道友”互称,代表彼此在道业、学业上互相砥砺的法爱。
翻开史册,伯牙与钟子期的情谊、舍利弗与目犍连的道情,都是建立在彼此的尊重上,才能历久弥新。韩愈以为:“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西汉《礼记》亦云:“师严,而后道尊。”可见重道即是对师友尊重的一种具体表现。
第五,对众生间的尊重是仁
孔子曾问宓子贱,单父百姓为何如此拥戴他?宓子贱说:“我视老者如己父,看待孩童如己之子,抚恤孤寡,哀悼丧纪。”宓子贱以“仁心”尊重单父百姓,而获得百姓投桃报李之心。人际之间,以仁心为互动的桥梁,就能赢得尊重。
尊重之心,是现今社会最缺乏的,所以杀盗掳掠才会层出不穷。如果人人讲孝、讲爱、讲义、讲道、讲仁,就是对师长、对亲友、对众生的尊重,人人都能相互尊重,社会自然安乐祥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