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心与心交流,才能减少摩擦(1 / 1)

2010年初,陷入困境的日航在经营管理上几乎全线溃败,稻盛和夫应邀出山执掌日航管理大权,可是外界并不看好双方的这一次合作。此时,日航已经濒临崩溃,经济泡沫、养老支出、运营成本、沟通成本都非常惊人,大家认为即使是稻盛和夫也无力回天,于事无补。或许,日航也只是寄希望于依凭稻盛和夫在商界和民间的影响力,做一些浅层次的改革,延缓衰落的趋势。因此,当稻盛和夫进入公司管理层后,他很快发现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得到贯彻和实施,无论是公司的高管还是普通的员工,都很排斥他的一整套东西。他们认为,稻盛和夫的思维体系和经营管理方法没有任何实用的价值,至少是不适合日航。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稻盛和夫积极行动,分批次找日航的高管和基层员工谈话,进行双向沟通。2010年6月到7月,稻盛和夫将所有日航的高管集中起来进行教育和培训。在培训会上,一贯温文尔雅的稻盛和夫表现得非常强势,当场痛斥那些对培训抱有抵触情绪的高管:“你们这些人,就算给你们一家蔬菜水果店,你们都经营不了。早晨采购进来的货品到了晚上如果还没有全部卖光,那就是绝对的失败。”

稻盛和夫的批评唤醒了浑浑噩噩的高管,使他们开始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做出一点改变,或许日航就真的完了。从稻盛和夫上任以来的情势看,他不像是做做样子而已。他在接下改造日航的艰巨任务后,便决心要进行大的改革,将日航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加以彻底、深入的改造。当然,仅仅依靠训斥和强权压制,并不足以让高管们信从,毕竟稻盛和夫只是一个临时接手的外来户,在日航毫无根基,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动摇高管们在日航内盘根错节的势力,如果贸然硬碰硬,双方的矛盾必定会迅速激化,到时,沦为孤家寡人的稻盛和夫在日航内部将不会赢得任何人的支持,注定被彻底孤立和反对,所谓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稻盛和夫比谁都清醒地知道这一点,因此,在培训之余,他也经常会和日航高管举行AA制的小酒会。他举行这样的小酒会,并不是为了花天酒地,而是为了让双方可以坐在一起,掏心掏肺地谈论日航的症结,沟通各自的看法。稻盛和夫知道,想要赢得高管们的支持,就一定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就一定要想办法进行心与心的深入交流,而借助小酒会,双方可以畅所欲言,开诚布公地谈论各自的心事和想法。果不其然,在举办了几次小酒会之后,稻盛和夫与高管们的关系缓和了很多,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高管们也渐渐接受了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针。

当高层领导的思想壁垒被打破之后,稻盛和夫再接再厉,逐步举行了不同层级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培训,将自己的理念来了一次自上而下的传播和宣扬,最终成功说服所有日航成员接纳了自己。

在改革中,稻盛和夫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于是要求日航所有成员不要死守规则和工作手册,不要每一次都按照手册上的标准行事,而要直面客户需求,提醒自己意识到顾客也是有血有肉的,从而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真正为顾客价值而努力。员工必须与客户进行心对心的交流,需要坦诚地说出各自的想法,确保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向客户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经过稻盛和夫的改造,日航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内部的贪腐和低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个团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大家的团队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不仅如此,诸如冷漠对待旅客、航班延误却不愿意与客户交流、拒绝在手册之外主动服务客户等现象不再出现,整个日航的服务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业务很快有了起色。

加强以及加深内部的交流,一直以来都是稻盛和夫强调的事,他认为只有强化内部交流才能够推动内部协作的效率,才能够实现内部的统一作战。而在这一方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经常与员工待在一起,在工作之余进行互动交流,平时给予员工更多生活上的关爱。稻盛和夫说过:

“如果在企业的经营形态中能够让全体员工都成为企业的经营者,那么这家企业必然能够成为一个强健的协助组织。

“然而在当时的日本却没有这样的经营形态,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在京瓷内部,以全体员工之间相互关爱、苦乐同当的家庭般的关系为基础,实行大家庭式的企业经营。

“为了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培养像家人一样的信赖关系,我在公司里经常举办联欢聚会。在聚会的酒桌上,在与手下的员工们开怀畅饮的同时,谈论各自的心事。

“我与员工之间这种有如伙伴似的交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结下了超越各自作为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立场的私人情谊。”

稻盛和夫认为只有深入交心,建立起超越各自工作立场的私人情谊,整个公司才会真正成为一个作战组织,才会形成一个彼此信任、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伟大团队。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经说过:“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系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通用汽车公司前总经理英飞也曾说过:“我始终认为人的因素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我40年来的管理工作经验,我发觉所有的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沟通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内部的沟通,都在努力打造更加开放的内部沟通体系,试图靠着一个立体的沟通模式,确保内部可以实现完美交流,同时通过交流来提升内部的情感联结强度。但这些企业大都将沟通停留在工作层面上,并没有强调沟通的生活化,而稻盛和夫却大胆突破了沟通的界限,将其延展到生活中,并使沟通对内部的工作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