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的哲学家吕坤的著作《呻吟语》中曾经提到“聪明才干只是第三等的资质”,对这句话,稻盛和夫推崇备至,经常在不同场合借题发挥:头脑聪明,又有才华,辩才无碍,在领导者才能中,并非最优先、最重要的,在他看来,第一等的资质应该是“深沉厚重、公平无私”。换句话说,世上最优秀的人应该是经常考虑得很深远、行事慎重、性格厚重,而且处事公平无私的人。
公平无私是稻盛和夫非常看重的领导特质,他认为众生平等,因此在待人时一定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在与员工相处的过程中,稻盛和夫既强调运用制度进行管理,避免内部管理出现松弛懈怠的状态,同时也非常注重与员工的平等交流,始终坚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人打交道。在非工作场合,稻盛和夫尤其重视彼此之间的和谐与互动,经常提醒自己和大家不要被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所束缚。
比如,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那些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应该比较严格,员工看上去也应该比较严肃,但令人诧异的是,京瓷公司的酒文化非常浓厚,公司内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非常喜欢喝酒。对此,稻盛和夫不仅不加阻止,而且经常亲自挂帅,举办一些喝酒聚餐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誉为“空巴”。
如果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上班族的生活方式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日本上班族下班后都喜欢去酒馆喝上几杯,借以排遣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稻盛和夫认为,如果大家一起喝酒的话,不仅可以达到集体放松的效果,还能在工作之余联络感情,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举办“空巴”活动,稻盛和夫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他一直希望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工作理念可以被更多的人接受,希望公司里的人都能认同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向他看齐,和他同心协力把企业的工作干好,而这样的聚餐活动,可以拉近彼此距离,为双方达成共识创造契机。
因此,下班之后,他经常会带着员工一起下馆子喝酒,在烟火气十足的狭小空间里,一伙人热热闹闹并排坐着,大家肩膀碰着肩膀,膝盖碰着膝盖,一起喝酒、涮火锅,有一搭没一搭地谈论各自的生活和理想。这时,稻盛和夫总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提醒大家不要拘束,将公司里上下级的权力区分和等级观念带到酒馆里:“离开工作场合,大家就不要有上下等级的分别;上了酒桌,就应该相互推杯换盏。”聚餐多次之后,员工们对稻盛和夫的为人越来越了解,对于他推行的理念也越来越熟稔,慢慢地,也就自觉自愿地接受了他的一整套哲学体系。
稻盛和夫一直希望自己的理念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希望团队成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工作,但在教育问题上,稻盛和夫向来不拘一格,从来不会依靠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强行灌输。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强行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理念,只会让自己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谈到企业经营时,稻盛和夫曾经这样说道:“把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员工彼此之间的关系,看成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也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这同‘以心为本的经营’‘大家族主义的经营’一样,是我在创业初期对经营缺乏自信的时候提出来的。我认为企业里的人际关系,应是彼此相互理解、融洽自然的同志关系,不是经营者和员工这种上下的纵向关系,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目标,为了实现共同理想的同志关系,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之间的横向关系。如果是经营者和员工、资本家和工人、命令者和执行者那种上下级关系,企业肯定搞不好。因为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只要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就行。那么,一旦上级指示错误,整个企业就会走错方向。
“因此,我要求全体员工都持有企业股份,大家都是股东,都是企业的主人,是对等的合作伙伴,是有共同志向的同志。‘大家都是企业的股东,作为股东,同时作为共同经营的伙伴,让我们同心协力、拼命努力吧。’”
稻盛和夫还谈到了二代企业家的问题,当企业家将自己的产业交给自己的下一代时,新一代的管理者往往会面临员工忠诚度不足的问题,原因在于很多新一代的管理者并不懂得和员工分享公司发展的红利,只是将员工当成替自己打工的人,当成为自己挣钱的工具。这个时候,员工自然会对整个公司的运营体系产生疏离感,进而丧失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尤其是当第二代接班人完全接管企业之后,不少员工便会消极怠工,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过是为这个家族一辈子做嫁衣,所以他们不希望自己继续为这个家族效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公司是否尊重员工,是否愿意与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是否将员工真正当成和自己同等重要的团队成员,如果企业家和管理者有平等待人的想法,就应该懂得分享自己的股份。稻盛和夫一直主张平等待人、公平分配,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经营管理公司的时候,他会直接将股份分给员工。他的这种做法,影响了一大批企业,比如华为公司就一直坚持“工者有其股”的全员持股模式,而任正非也正是依靠这种制度安排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和爱戴。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很难想象华为公司能够一路披荆斩棘,战胜他国的无端打压,最终成长为享誉全球的通信设备巨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稻盛和夫是少有的真正愿意无差别对待员工的企业家。比如,1972年,京瓷公司曾打出一个宣传口号:“月销量达到10亿日元就去夏威夷!”许多人担心无法完成任务,毕竟在1971年,京瓷公司的月销量只有五六亿日元,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很多人当时便问稻盛和夫有没有二等奖,稻盛和夫直接向员工许诺,如果达到9亿日元,京瓷全体员工就到香港旅游。结果,京瓷公司在1972年的销售量达到了9.7亿日元,稻盛和夫信守承诺,带领1300名员工一起去香港旅游。当时,很多人觉得稻盛和夫的做法非常不可思议:公司里的正式工有资格去旅游,可为什么打扫卫生的大婶也可以享受到旅游的福利呢?对此,稻盛和夫的回答是:整个公司是一个整体,对打扫卫生者也应该一视同仁。
这么多年来,稻盛和夫一直主张平等和博爱,无差别地对待身边人,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回报,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他的理念才会更具说服力、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