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破与立(1 / 1)

段永平传 孙力科 1747 字 2个月前

在2000年之后的大约20年时间里,中国的电商一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拼多多起步较晚,国内电商有淘宝和京东这样的巨头,加上唯品会的存在,使拼多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拼多多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优势,慢慢地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其推广的砍价和拼单模式引起了消费者极大的消费热情,成功地抓住了中国市场中收入较低群体的消费需求,也掌握了人们喜欢便宜货的心理。

从长远来看,拼多多决定走出一条和其他电商巨头不同的道路,在未来的规划中,拼多多不会做采销,也不会涉及物流和配送,对供应链进行有效升级才是拼多多长期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按照黄峥的规划,拼多多的最终模式应该是确保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匹配是拼多多正在做且会一直做下去的事情。什么是匹配?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买到合适的东西。

这样的模式令包括段永平在内的投资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段永平虽然多次表示看不懂拼多多,但还是成为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为拼多多提供资金支持。但就像当初购买网易股票一样,段永平将持股数量控制在5%以下,以免申报带来个人投资信息的披露,而这也使得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拼多多的股东。除了给予资金支持之外,段永平依据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直接告诫黄铮“要学会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作为一个好公司,动作越少越好”,黄铮听从了他的建议,拼多多开始进军一二线城市的市场。

有了段永平的支持,有了其他投资机构的背书,拼多多很快成为资本和市场的新宠。仅仅花了5年时间,拼多多就做到了与淘宝、京东三足鼎立的局面。2020年12月16日晚,拼多多的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国内第四家市值过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2020年,拼多多用户规模超过了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到2021年,段永平手上的拼多多股份已经超过280亿元。

作为一种新型的商贸活动,电子商务一直是互联网创业的主流,经过20年的运营和发展,电子商务基本上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生产、流通和生活等各个领域。这些年,中国经济开始谋求转型和升级,传统的粗放型和资源消耗性模式必须向集约型、高效性、可持续型的方向发展,而追求更高品质也成为电商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一方面,电商需要做好质量管控工作,确保平台上不会出现假货,不会出现各种侵权的仿制品,产品必须合法合规,质量要有基本的保证;另一方面,电商平台要以降低成本为要务,压缩供应链条,省去更多的中间环节和渠道,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实惠。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高品质与低成本难以同时存在。商家出售的低价产品中,也不乏假货。大量的侵权行为和假货的泛滥让电商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除此之外,不少电商平台还依靠补贴进行降价和打折活动,导致市场出现恶性竞争,最终反而使得高品质的产品没有生存的空间。

在发展过程中,拼多多所遭受的争议要比阿里巴巴和京东更多,侵权和假冒成为拼多多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公司一直在进行整改。拼多多在2018年8月22日晚发布的《关于整治涉嫌销售假冒侵权商品的公开信》显示,2018年8月2日—9日,拼多多强制关店1128家,下架了近430万件商品,这样大的力度显示了拼多多打击侵权和假货的决心。

拼多多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品牌形象,但形势依然很严峻,尤其是随着拼多多的高速成长,侵权和假冒问题被不断地放大,一度成为大家批判的重点。

一边是疯狂的增长以及用户的不断增加,一边是铺天盖地的批评,这让拼多多陷入挣扎。不久,拼多多内部发生了两件大事。

2021年3月17日,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在2021年度致股东信中宣布卸任CEO,原CTO陈磊接任CEO,同时黄铮持有的1:10的投票权也失效,名下的股票则在3年之内不准出售。虽然早在前一年,黄峥就在内部表示要退出,但还是引起了行业和整个资本市场的震动。作为一个低调的人,他不希望自己处在镁光灯下,不希望自己被“拼多多董事长”和“年轻富豪”等头衔捆绑住,尤其是关于他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上争议不断,他不希望卷入舆论的旋涡之中。

第二件事就是股权分配。黄峥主动出让部分股权,用于合伙人建设和慈善事业。在出让股权之后,黄峥的个人持股比例从原先的43.3%(大部分自己持股,小部分为名下公司持股,拥有一些小股东)降低到29.4%,与此相对应的是,黄峥所拥有的投票权也从原来的88.4%下降到80.7%。这个转变明显和他之前的表态不同;在拼多多上市第二天的全体员工大会上,有员工问黄峥:“公司上市之后,员工有没有期权?”黄峥直接回复道:“没有。”这个简短的回答让大会的气氛降到了最低点。其实对于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来说,股权分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其他公司,都在想办法通过股权分配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内部的凝聚力。

彼时的黄峥希望强化个人对拼多多的掌控,确保拼多多不会偏离轨道。可是随着拼多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争议越来越大,黄峥意识到一个问题,一旦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那么依照当时的股权结构,整个公司很可能会陷入危机,如果自己选择退出,稀释股权结构,那么他个人无论怎样,都不会对整个拼多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随着拼多多的快速发展,内部的管理必须跟上发展的速度,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必须留住人才,还要建立起人才梯队。此时的黄峥慢慢转变了思维,将股权分给更多的员工。黄峥说:“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整,管理层可以逐步把更多的管理工作和责任交给更年轻的同事,让团队加速成长,让拼多多成为一个更好更强的持续充满创业活力的公司。”出于对拼多多长远发展的考虑和处理危机能力的考虑,黄峥选择退出和稀释股权,尽可能淡化个人对团队的影响。

在过去,很多企业具有明显的创始人情结和个人英雄主义,企业家或者创始人的个人印记非常重,几乎成为整个公司的代名词,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这种迹象更为明显,而且为了提升掌控力,企业家往往会牢牢地将股份掌控在自己手中。当企业家个人的能力比较出众时,企业的起步发展往往具备一定的优势,可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个人印记,对团队文化的伤害会不断加大。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一家公司的创始人退休之后,首先,由于缺乏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领军人物接班,企业管理变得一团糟。其次,创始人退休后,公司的品牌将受到打击,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客户、合作伙伴,都会担忧这家公司是否还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的品牌是否还会那样值钱?最后,由于创始人掌控了大部分股权,员工基本上处于“为老板工作”的状态,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不会真的付出自己的全部实力为公司卖命。

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盛行或者个人印记非常明显的企业,企业往往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非常脆弱,一旦企业家个人遭遇困境,形象受损,或者退休,整个企业就会失去最大的依靠。一家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淡化企业家个人的形象,在整个团队中,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包括企业家本人,这样的企业可以依靠内在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与此同时,大家可以积极参与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当中,为整个团队的进步出工出力。

黄峥的退位和出让部分股权,既显示出他的高瞻远瞩,也表明他在无形中受到段永平的影响。段永平40岁就退出步步高一把手的位置,还将公司的股权稀释到了10%,仅从这一点来看,黄峥成了段永平第二。黄峥曾说:“老段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陈明永是大徒弟,沈炜是二徒弟,金志江是三徒弟,我算是下一代的四徒弟。”

除了以上几点,黄峥在很多方面的行事风格都具有段永平的影子,提拔一个技术出身的高管担任接班人,将个人股票用于慈善计划,不喜欢与媒体打交道,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富豪榜单上,这些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段式风格。

在黄铮宣布退休之后,拼多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些起伏,但无论怎样,段永平一直都在关注它。2021年12月6日,段永平突然发文:“看不懂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但觉得他们对农产品的支持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准备再次风投一下。”这一次风投,段永平直接锁定了70万股拼多多股票,交易金额达到了3,500万美元。为什么段永平看不懂拼多多,却还要再次风投呢?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次风投的背景恰恰是拼多多股价大跌,整个2021年,拼多多的市值直接蒸发了超过1.1万亿元,同年8月份,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段永平于是借着对这个项目的支持进行风投。有意思的是,受到段永平风投消息的影响,2021年12月7日,拼多多的股价上涨了12.53%。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