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集中投资践行者(1 / 1)

段永平传 孙力科 1643 字 2个月前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迈克·弗林特向巴菲特请教: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巴菲特式”的投资生涯。巴菲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迈克·弗林特写下自认为最重要的25个目标。迈克·弗林特想了几天,将目标全部罗列出来,好不容易删减到25个,巴菲特又让他从中选出5个最重要的目标。

迈克·弗林特疑虑重重,但还是理出5个最重要的目标。之后,巴菲特又要求对方将最初制定的25个目标与筛选后的5个目标进行对比,然后说道:“你现在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吧?”迈克·弗林特点点头:“我知道了,从现在开始,我重点实现这5个目标,另外的20个目标,并不那么紧急,我会在闲暇时间去做这些事,然后想办法慢慢实现。”

巴菲特摇着头说道:“不,弗林特,你错了。那些你没有重点挑出来的20个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情,而是你应该尽量避免去做的事情。你应该躲避它们,就像躲避瘟疫一样,最好不要为它们花费任何时间和注意力。”

这则故事传递出巴菲特投资理念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集中投资。简单来说,就是集中个人的资源和精力,投资极少数自己有把握且具有很高回报率的标的公司,这种投资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在回报率最大的项目上获得最高的收益。与集中投资相对应的就是多元化的投资模式,许多人喜欢多元化,并将多元化作为投资的基本模式。在他们看来,多元化投资是降低风险的一种重要策略,将资本分散到不同的项目,就不容易被单一的失败投资拖垮,毕竟资金额越分散,风险系数也就会越低。

段永平一直反对多元化投资。在他看来,多元化投资根本站不住脚。2010年,段永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多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地集中,我是绝对地集中。”虽然他在后来又增加了一些投资,但总体上并不多,而且有很多股票卖了,比如很多投资者会在A股中挖掘多个标的,相比之下,段永平非常挑剔,他会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分析和筛选,找到最看好的公司。正因为如此,茅台是国内众多A股企业中唯一一家被段永平看中的,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投资是多么的挑剔和集中。

这种挑剔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寻求自己熟悉和了解的项目,确保标的在自己的能力界限范围内。市场上有很多优秀的公司,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段永平: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包括专业能力以及资本能力,他不希望投资一些能力以外的标的,因此他会与一些行业或者企业保持距离;另一个方面,段永平对于很多公司的相关问题摸索得不是很清楚,即便是一家好公司,他也会谨慎行事,比如A股有很多盈利不错的企业,公司的现金流也不错,但是它们的经营方式让人看不懂,如何将钱花出去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他不敢轻易尝试投资这样的企业。段永平一直强调投资的安全边际,其实这也是集中投资的一种方式,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尽量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仅就这一点,就会将很多不错的企业排除在外。多年来,段永平投资的项目非常少,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乐观”投资,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分析,如果没有找到具备长期实现价值增长能力的企业,他宁愿什么也不做。

其次,寻找一个高价值的企业,简单来说就是找到一个长期回报率高的企业,这也是价值投资的基础。那些真正具备高回报的企业通常很少,具备长期高回报的企业更是可遇不可求。一般来说,要想挖掘值得投资的好企业,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进行筛选和分析。巴菲特曾经说过,自己曾花费数年时间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好的公司越来越难以找到,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搜寻和分析。芒格也是如此,他在投资上从来不会盲目和冒险。

与巴菲特一样,段永平认为,投资越是保持多元化,就越有可能遭遇亏损,这几乎是投资的一个基本规律。“投资多元化是一个伪命题,所谓的投资多元化指的是理财,它和投资是两种不同的游戏。理财是鸡蛋太多,放进不同的篮子里,通过盈亏平衡达到保值的目的。而对于投资而言,一旦认准了好的篮子,就不存在鸡蛋太多的问题。”

要理解这个观点很容易,假设某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常年维持在16%左右,那么投资者完全可以将100万元的可支配资金投入这个项目。如果将其划分到5个项目中,项目的年均回报率分别是9%、9%、8%、8%和7%,那么整体的收益肯定要比将100万元全部投入回报率为16%的项目要低。对于投资者来说,真正担心的问题是安全,在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将资产分摊在不同的地方就可以保证安全性,这对资产管理或者理财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投资来说,也许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人会将项目投资与资产管理等同起来,其实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资产管理包含投资,还包括储蓄、房产、保险、国债、股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一个家庭的资产应该保持必要的均衡性与多元化,从而抵御风险。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收益,安全性虽然也必须考虑,但是对于那些真正能够挣到钱的大项目而言,安全性可能要比高回报率的投资项目更重要。10年前投资苹果公司的人,20年前投资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人,30年前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人,这些人的投资收益颇丰。反观多数股民在投资上走多元化道路,结果投资越多亏损越大。只要有很大的把握确定该项目长期回报率达到16%左右,那么就没有必要搞多元化投资。

比如2019年,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不顾合伙人的劝阻,直接清空了高瓴资本持有的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秀的股票,引起了内部震动。很多人觉得张磊过于疯狂了,毕竟那几家公司的发展势头都非常好,没有清空的理由。张磊承认那几家公司也算优秀,但是当它们碰上比亚迪的时候就逊色不少了。张磊清空那些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全力投资比亚迪。他投资了比亚迪约2.3亿美元,到了2021年初,他继续投资2亿美元给比亚迪,这些投资在2021年8月的时候,已经带来了超过5倍的回报。

对真正善于投资的人来说,集中投资那些回报率较高的企业,几乎是不需要做任何考虑的事情,段永平也是这样的人。投资多年,段永平一直都在寻找好的篮子,从来不担心篮子里的鸡蛋会不会太多。把钱投资到其他不那么赚钱的公司,在逻辑上就是错乱的,只要有了好的篮子,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的鸡蛋全部放入这个篮子。比如他在投资网易公司时,将自己所有的资金以及借来的钱全部投了进去;投资苹果公司时,他又将之前一年的全部收入用于购买苹果股票。有人质疑他冒险,但是他觉得这样的好机会非常难得,错过了就不太可能有第二次机会。对他来说,把钱投在高价值的企业身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稳妥的事情。段永平认为,人的一辈子只要把握住少数的几次甚至一次机会就可以了。在这一方面,他师承巴菲特。巴菲特数次把100%的钱投入自己看中的项目。若是拿不准,就不要投资,避免集中投资带来的集中亏损。

集中投资通常还要与长期投资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集中投资的回报。毕竟市场会产生波动,很多投资在缺乏耐心的情况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比如段永平的很多投资都是下行的,购入股票之后,股价在一段时间内仍处于下跌状态,如果缺乏长期投资的经验和耐心,可能会选择抛售,这时集中投资就是一种伤害。比如很多投资者集中投了200万元到某个企业上,之前一段时间的价格为每股600元,入手时价格为每股500元,可是购入股票之后,股价一直下跌到480元,之后又跌到450元,还有继续下跌的趋势,于是投资者因为恐惧而选择卖出。可事实上,这是一只潜力股,等到出手之后,价格快速上升到600元,一年之后,上涨到800元、1,000元。从长远来看,集中投资具有很大的优势,可是如果只看重一时的波动,那么很可能会因为缺乏耐心而导致大规模的亏损。

需要注意的是,集中投资并不意味着只投资一个项目,而是集中投资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项目,即便是最集中的投资者也不太可能只投资一个公司,很多优秀的投资人会选择打造一个集中化的投资组合,这也是确保收益与安全性达到平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