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得体的言谈举止(1)(1 / 1)

得体的言谈可以让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行走自若,让你从容面对各式各样的人,让你在面对尴尬和挑衅的时候仍然自信不减。那么就需要你具有得体大方的语言基础。

1.学会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当两个陌生的人初次见面,怎么让谈话变得自然融洽呢?这是大家都急切的想知道的事情。俗话说“志同道合”,志同才能道合,也就是说需要找到两个人相同或是相似的地方。这才是关键。

在开始交谈时,要善于创造一个理想的谈话气氛。既要使谈话主题能不断的深入,又要让交谈者处于一种精神放松的状态,并能从谈话中得到愉悦,不必正襟危坐,如坐针毡,勉强应对,恨不得交谈尽快结束。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注意一些说话的技巧了。

如果你跟别人谈话,对方谈起你不懂的内容或不感兴趣的话题时,你可以说:“我上次已同某人谈起过这事”这样,就可以转到另一个新的话题了。原则上,只要你对每一件事,都有强烈的好奇心,那就不会有不感兴趣的话题出现。有时,一些你本来不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的,将使你受益匪浅。也就是说,与人交谈时,除了能带来兴趣之外,还能增长见闻。抱着这种想法,在你们交谈时,应该不再有不感兴趣的话题存在了。

从心理学上讲,将你自己引进交谈的另一个正确的时间,是当你告诉对方你自己的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会跟他所说的某些事联系起来,或者在你们之间形成一种结合的时候。如果他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你的最佳答案是:“我也是。”如果不是,那么就举些自己熟悉的朋友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或者多少讲点你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会让他感到更重要。如果他说他喜欢吃冰淇淋。并且恰好你也是,那你一定要告诉他。如果他说他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而碰巧你过去喜欢在那里度暑假,那你也一定要告诉他,因为这对你们的谈话非常有益。(说话图:14)

有的人似乎生来就能和别人一见如故。他总是和人笑着说话,在大家看来毫无笑的必要性的场合,他也笑口常开,而听他说话的那些人,即使是对他的话题再不感兴趣,似乎也不忍心掉头走开。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给人留下难以交往的印象,即使是那些冷漠的人,他们也在不断寻求一种方式,达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更何况谁都不愿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广交朋友,多交朋友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如果,在你与人相处时,能保证对方心情愉快,没有丝毫戒备、恐惧和不安,自由的空气和欢乐的气氛始终围绕着他,那么你就能变成让他终生难忘的人。

当你被引见给某人,并且找不出什么想谈的话题时,不妨试着用下面这样的问题使对方变得热心起来,借以引发出有趣的事、聪明的观点和幽默的话题来:“珍妮女士,你从哪儿来?”“你打算在我们这儿呆多久?”“你觉得这儿的气候怎么样?还算舒适吗?”“你在什么单位工作?”确实有那么一些能让别人变得热心的人,因为这些人善于让对方的谈话涉及到自己,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打破僵局,感化别人,只因为表现出他们对别人感兴趣。你不必寻找一个对方能谈论的话题,只须马上使他谈论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关心自己。(办事图:24,文字改为:试着让对方谈论自己)

成为一位出色的交谈家的艺术并不过多地依赖于你能想出多少聪明事来,或者与你有关的某些传奇般的经历,而注重善于启发、诱导别人讲话。如果你能激发别人的谈话,你将获得优秀的交谈家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让别人讲话,并使他坚持下来,那么当你讲话时,没有什么能比这更有效地想使他对你热心起来,对你更感兴趣和更易于接受你的观点了。

2.批评也能让人欣然接受

人无完人,所以谁都有犯错的时候,那就肯定免不了会挨批评,但是接受不接受就是当事人的事情了。如何让批评变得让人能欣然接受呢?这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让批评达到既有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注意修饰你的语言。

如果要批评一个人,那么就请你就事论事吧。俗话说:话不要说太绝。所谓“太绝”,就是太抽象,太绝对。抽象也有个程度的区分,比如“你这人太差劲了”,比起“你这个老是不守约,真是太差劲了”,显然前者更抽象些。如果猛然一句"你这人太差劲了",对方一定会莫名其妙,后者的说法具体些,相对来说易于被对方接受。因此,向别人提意见时,要尽量具体点儿,对方才容易接受。话说的越抽象,越容易让对方糊涂。他会一直琢磨你话里的含意,这样就越有可能发生误解,继而发生矛盾。如果想要故意引起他人的怒火,抽象点反而容易奏效。可你并不想这样对吗?

任何人都不会有意去做错事、傻事,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这个立场出发,别人做错事,我们要善意提出,而不是讥讽嘲笑、落井下石。好坏在我们一念间,也在于我们的勇气。所以在批评别人前先端正自己的态度,有了善心,有了不怕吃亏的勇气,即便当事人一时不能接受,日后也会体会到我们的良苦用心,而我们自己也无愧于心。

人把事情做错了,在哪摔倒的在哪爬起来,我们应该就是论事地提出,告诉他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补救,教训是什么,不要去牵扯与错事无关的事情,更不要对他的人格品作出评判。

有位老板,批评别人时总是涉及到别人的道德。把普通的一件错误事情升格为做人品德问题,虽然是出于一片苦心,但因涉及人格,所以不被大家理解认可,造成离心离德。正像一位名人曾经说的:上帝不到世界末日都不审判世人,何况凡人?

有了正确的态度,还要讲究方法,这样能把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意见准确传达出去,对方也能理解接受。人都讲自尊,爱面子。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不注意方式,给人感觉像吵架或是抓住辫子不撒手。一开口就脸红脖子粗,很难有好结果。所以说应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人。

有位老板习惯在会议上当众批评下属,不管这件事私下里是否已处理完毕或已进行解释沟通。老板还经常把下属一些陈年旧事作为案例提出来进行批评,极大的伤害了员工的自尊心,没有人再敢和老板坦诚交流思想,而是粉饰太平,阳奉阴违。盯着下属的失误不放,是老板最大的失误,经营企业最大的危险,只是没有人跟老板谈危险。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

(说话图:9)第一,不要去揭别人的伤疤。旧事就是旧事,如果与现实发生的事情没有必然联系,就不能牵强附会硬去联系。就是确有必然联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能直接拿来联系,这很容易伤人。当我们看一个人的毛病、问题时,对其长处、优点就容易视而不见。这种片面性又导致了一种情况,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所有问题缠在一起,新帐老帐就容易一起算了。在涉及旧事的时候,一定要调查、了解清楚,不能有丝毫差错。

第二,不找人对质。有些人很要面子,往往在计较错误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寻找辩解的理由,甚至找他人对证,要澄清某些事实。对此,批评者最好采用模糊处理的办法,不要叫对方扯了进去。可以说大不说小,可以讲道理不讲过程,话也是点到为止。对方能意会的则不点明,不能接受的则暂且回避。如果对方情绪能够缓解,那么采取一些较轻松的、似如幽默的方式进行适当批评,效果可能会更好。有些错误者连最基本的错误事实都不承认。对此,领导者自然要掌握事实情况,但还是尽可能避免面对面的对证。

第三,就事论事。批评人应尽量准确、具体,对方哪些事做错了,就批评哪些,不能因为他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否定整个人。比如用“从来”、“总是”、“不可救药”,“我算看清楚你了”等来否定人。

第四,不要斤斤计较。批评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事事都要批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只要无关大局,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切不可斤斤计较、过于挑剔,更不能鸡蛋里挑骨头。这种做法,只能让人无所适从,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第五,不说刻薄的话。一个工人干活不细心出了次品,车间主任本来对他印象就不好,就拿着他的“活儿”冲他来了一句“笨蛋!”那工人气得脸都白了,好不容易把火压下去。事后,他对人说:“我真想给他一锤子。”讥讽是对人格尊严的破坏,最伤人的感情,再老实的人也会产生对立情绪。而且,被讥讽者常常耿耿于怀,长久不忘,一旦有机会便会表露出怨愤之情,显示出明显的倾向性。这对任何人都很不利。

第六,要有理有据。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清楚,责任分明,有理有据。但是,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人批评他人时,只凭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只凭某个人打的“小报告”,就信以为真,去胡乱批评人,结果给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坏印象。

第七,不要纠缠不休。对犯有一般性错误的人,对他们的教育,最好一次性完成,即集中一段时间着力去做,不可没完没了。更不能处理之后又重复提及,给人老是算帐的感觉。

第八,要当面批评。中国有句俗话:“当面批评是君子,背后议论是小人。”这句话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不喜欢背后批评人。当面批评,能使对方听清楚批评者的意见和态度,也便于双方的意见得到交流,消除误会。如果背后批评,会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你有话不敢当面讲,一定是心里有鬼。再说,传话最容易以讹传讹,造成难以消除的误会。

第九,不要心怀恶意。批评是为了帮助他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是我们进行批评的出发点。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出发点,以关怀、爱护、诚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被批评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果批评人的出发点不正,把批评人当作打击报复人的手段,或是以此显示自己的威风,就会激起对方的对立情绪,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第十,用商量的方式。这种方法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寓批评于商量式交谈之中。商讨批评常用的语言形式是:“是不是……”,“可以不可以……”这种批评是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把对方看成是知心朋友,对方肯定非常乐于接受。

每种批评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要因人而异,有时应当多种批评方法并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说话图:53,字改为,逆耳忠言听得进)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唐太宗。唐太宗能将国家治理好,为当时,后人所敬仰,赞叹,就是他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乐意接受批评,认真反省,检点过失,这是帝王当中非常难得的。

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亲近他的这些大臣,听到有人对皇帝的批评是错误的,就对唐太宗说:“他这个指责是错误的,应当要接受惩罚。”

唐太宗说:“不可以。”大臣不解。

他说:“如果我惩罚这个人,以后就没人敢在我面前说我的过失了。”

所以,他真的有过失,你指责他,他感谢你;他没有过失,你偏说他有过失,他也能包容你。他让天下人都敢在他的面前说他的过失,以此为鉴。因此,太宗的这些成就都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才会有“贞观之治”。古圣先闲之中,没人能跟他相比,这一点实在是非常难得。

我们要学习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改过。别人纵然误会我们,说错了,也不以为怪,不必计较,也不必争论。我们自己的态度,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3.说服他人有技巧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能被对方所接受,但是即使是非常好的建议如果语言没有使用好,也会达到相反的效果。那么就非常需要你能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你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明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反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也就是说,要让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光靠观点正确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艺术。

“居家优势”该好好利用。邻居家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遮住了你家后园菜地的阳光,你打算跟他商量一下这事,是该到他家去呢,还是请他到你家来呢?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按支配能力,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各取一等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大学十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个最好。一半的小组在支配能力高的学生寝室里,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学生寝室里。结果发现,讨论的最终结果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别人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利用居家优势,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里讨论事情,也要尽量争取在中性环境中进行,这样对方也没有居家的优势。

好好的修饰自己的整体形象。你想让上级在申请书上签字,你是不顾麻烦,精心修饰一下仪表呢,还是相信别人会听其言而不观其貌?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言谈比受到别人的外表的影响要大得多,其实不然。我们会不自觉地以貌取人。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在寻求路人的帮助时,那些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成功机率大得多。

去设身处地的了解对方的感受。你准备拜访隔壁新搬来的一对夫妇,请他们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用哪种方去最好呢?平庸者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发生争执,陷入僵局;而优秀者则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气氛。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只有对方信任你,才会正确友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和理由。信任是人际沟通重要因素,只有对方信任了你,才会理解你友好的动机,否则,即使你说服他的动机是友好的,也会变味儿。因此说服他人时能取得他人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主人正在为某事而烦恼,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样就显示出对别人感情上的尊重。以后谈话时,对方也自然会重视。当然,优秀劝说者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他也会遭到别人反对。这时老练的劝说者往往会重述对方意见,承认它有优点,然后再指出自己的意见的优势。研究证明,在下结论之前,陈述双方的观点,要比只讲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说话:21)说服用语也要推敲。在商务谈判中,欲说服对方,用语一定要推敲。事实上,说服他人时,用语的色彩不一样,说服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通常情况下,在说服他人时要避免用“愤怒”、“生气”这类字眼,即使在表述自己情绪时,比如像担心、失意、害怕、忧虑等,也要在用词上注意推敲,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运用具体情节和事例,并创造出良好氛围。从谈话一开始,就要创造一个说“是”的气氛,而不要形成一个“否”的气氛。不形成一个否定气氛,就是不要把对方置于不同意、不愿做的地位,然后再去批驳他、劝说他。在说服他人时,要把对方看作是能够做或同意做的。从积极的、主动的角度去启发对方、鼓励对方,就会帮助对方提高自信心,并接受已方的意见。

总之,要说服别人,并赢得赞同的能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通过学习一些社会交往技能,我们就可以增强自己言谈的说服力。为了验证这一点,你不妨试试看。

柏特和萝拉约会过很多次。萝拉喜欢柏特的聪明和俊朗的外表,但是柏特的性格与她不合,她比较喜欢安静独处,柏特爱热闹。

一天晚上,两人和萝拉的几个朋友一起聚会,柏特宣扬他自己的成就和意见,有时候别人在说话他也插嘴,而且声音大得盖过别人。萝拉觉得很羞愧。吃完饭,大家在吃水果的时候,萝拉按捺不住火气。

“你闭嘴可以吗?”她突然说,“你干嘛这么吵?”。“别人讲话你总是插嘴。我和别人也想说说话,你干嘛扫大家的兴?”

萝拉的评语中有破坏力的地方很多,如骂人的字眼“闭嘴”,“吵”,“扫兴”;如以偏概全的话“老是”,再就是她以前不曾设法正视柏特这个毛病。

但双方的矛盾却激化了,萝拉知道要运用不同的策略了。下一次柏特又在应酬场合抢着说话,萝拉没当场指出,而是等回家后才说:“柏特,我们相处时间不短了,你知道我很喜欢跟你在一起。可是,如果你不那样独自占用所有人的说话时间,我会更喜欢和你在一起,更喜欢你这个人。我讲话的时候不喜欢被人家打断,我的朋友也有同感。而且你说话声音那么大,我会觉得不好意思。假如你说话声音小点,让别人也有机会讲话,那该多好。不过我想以后我发现你有这种情形的时候我会提示你,你看怎么样?”结果很愉快的解决了问题。

4.幽默女人很可爱

幽默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同样需要懂得幽默。懂得幽默能让你在复杂的环境中行走自如,让你拥有女人独有的魅力。

幽默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是智慧的体现。因为它能化解许多人际关系间的冲突或尴尬情境,能让人的怒气化为豁达,也可带给别人快乐。有幽默感的女人无论到何处都会受欢迎。所以说:“幽默是可以缩短人们之间距离的好方法”。

幽默不会让你由矮变高,或由胖变瘦。它也不会帮你付清账单,不能替你工作,更不会让别人对你一见如故。但是在悲伤时,幽默会让你变得快乐。

幽默的谈吐是建立在说话者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基础上的。它对人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它要求批评者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高的涵养。一个心胸狭窄、思想颓废的女人是不会有幽默感的。幽默的人品德要高尚,要豁达开朗,对人充满热情。无数的哲人,他们在与人讲话、谈心时,言谈话语间时常流露出的幽默感,使人感到分外热情、亲切,这当然与他们具有乐观的精神、高尚的情趣密切相关。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打算选定在某天结束他在哈佛大学的教授生涯。当天,他在哈佛大礼堂讲最后一节课时,一只美丽可爱的知更鸟停在窗台上不停地欢叫着。桑塔亚那出神地打量着小鸟。良久,他转向听众轻轻地说:“对不起,诸位,失陪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说完,急步走出了教室。

这句美好的结束语充满诗意,颇具幽默感,可以肯定地说,不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谈吐幽默是一个女人对待生活态度的反映,是对自身力量充满自信的表现。一个女人只有对自己的前景充满希望,她才会有由衷的笑声,即使暂时处于逆境,她们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在生活中发掘幽默,用快乐来抚平生活的伤痕。

一个漂亮但乏味的姑娘,和一个幽默聪明的丑姑娘,男人会挑选哪个?当然是前者!所有的男人都会这么说。女人心里肯定不服,为什么这条规律到了男人那里正相反?一个男人只要是有了幽默感就足以征服女人。例如,一个男人体胖、秃顶、满脸粉刺,其貌不扬,但如果他是个聪明人的话,他便会设法培养自己的幽默感,让女人笑。面对男人表面上听起来很有品位、滔滔不绝的幽默,多数女人会动心,会觉得他特别有趣,以至于爱上他。然而,殊不知他能够靠嘴来征服你,一定也能够靠嘴来征服别的女人。善于揣摩女人爱听什么、调整自己的说话的方式来迎合女人是一种本事,而这种本事是在有了与许多其他女人的交往经验中逐步养成的。真正有心计的男人都知道,女人、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女孩最吃这一套,也最容易上这个当。时间长了,女人才会觉得那些所谓的幽默越来越乏味。

而女人需要用幽默感来征服男人吗?一般来说,男人是在寻找年轻、性感、美丽,而不是幽默。女人要是想搏得一个男人的好感,是靠倾听、靠赞扬,而不是靠让他们发笑。在某些时候,女人的幽默会让男人感到不安。因为这证明她非常聪明,目光敏锐,或许刻薄,所以女人即便要幽默,也要处理好如何掌握度的问题。如果一个男人很喜欢笑,懂得去欣赏女人的幽默,女人这时去发挥幽默的能力,当然适合,但也要掌握使用哪种方式。

面对幽默的女人,男人在开始时可能会被女人睿智的内心世界所吸引,暂时淡忘了她的外在。从延长对男人的吸引力的角度来说,具有让男人感到轻松的幽默感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即使是在共同生活了10年、两人已经变得很默契了,女人也必须准确地把握幽默的时机;在某些需要严肃的情况下,不该幽默的时候就不能幽默。比如,当男性自认为自己对家庭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时,不要再跟他开玩笑。因为,男人觉得自己的地位在受到损害的时候,是笑不出来的。不要开他玩笑,不要开他父母的玩笑,也不要把自己与以前恋人的可笑事再翻出来,他也是无法笑出来的。(办事:58,文字:要幽默快乐)

要让男人笑起来,就要做一个有趣的女人,特别是在尴尬的气氛里。然而,很多女人总是扮演扫兴的角色,或是雪上加霜。在男人看来,女人最大的幽默感是在困境中还能笑出来,而不是胡说八道、得意忘形。男人最欣赏这样的女人。

5.懂得委婉的拒绝

有很多时候,女人需要说不。说重了会伤人,说轻了又达不到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拒绝更加委婉呢?

身处职场,你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位同事突然开口,让你帮他做一份对你来说哦难度很高的事。你要是答应了他,可能就要连续加几个晚上的班才能完成,而且这也不符合公司规定;如果拒绝,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应该怎么找到一个既不会得罪同事、又能把这项工作顺利推出去的理由呢?

有人会直接对同事说:“不要,就是不要!”这绝对不是最佳选择,可能会让你和同事以后连朋友都做不成。

有人会推说:“我能力不能胜任,其实某某更适合。”那你有没有想过当同事把你的这番话说给当事人听时,他会做何感想?

也有人会不好意思地说:“我真忙不过来。”理由不错,但是只能用一次,第二次再用时,白眼就来了。

这些好像都不是最佳拒绝的理由,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婉转地拒绝工作中的不合理请求呢?(办事图:95,文字:真诚对待同事)

先倾听,再说“不”。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要求时,他们心中通常也会有某些困扰或担忧,担心你会不会马上拒绝,或是你会不会给他脸色。因此,在你决定拒绝前,首先要注意倾听他的诉说,比较好的办法是,让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些,自己才知道怎样帮他。接着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如果是你面对这种情况,也一定会这样的。

“倾听”能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在你婉转地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时,也较能避免伤害他的感觉、或避免让人觉得你在应付。如果你的拒绝是因为工作负荷过重,倾听可以让你清楚地界定对方的要求是不是你份内的工作,是否包含在自己目前重点工作范围内。或许你仔细听了他的意见后,会发现协助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经验。这时候,在兼顾目前工作原则下,牺牲一点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帮助对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绝对有好处的。

“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你虽然拒绝他,却可以针对他的情况,建议如何取得适当支援。若是能提出有效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适当的支援,反而事半功倍。

温和坚定地说“不”当你仔细倾听了同事的要求、并认为自己应该拒绝的时候,说“不”的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比较容易入口。同样地,委婉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容易接受,而且最大的减低了伤害范围。

多一些关怀与弹性。拒绝时除了可以提出替代建议,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关心对方情况。有时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提出同样的要求。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怀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可以减少拒绝的尴尬与影响。当双方的情况都有所改善,就有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拒绝的过程中,除了技巧,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耐性与关怀。若只是敷衍了事,对方其实都看得到。这样的话,有时更让人觉得你不是个诚恳的人,对人际关系伤害更大。

总之,只要你是真心地说“不”,对方一定会体谅你的苦衷。

由于女性从小就被灌输要温柔、顺从的观念,所以对自己应有的权利总是不能很有效的争取到,总是处于不能主宰自己生活的境地,让强势的人占尽便宜。在这里就要鼓励女人们,勇敢一些,说出自己想要的,但是记得要温柔些。

6.说话之前要三思

有个称谓是最让女人们郁闷的,就是“长舌妇”,就是说女人太喜欢谈论一些本不应该她们讨论的话题,而且还添油加醋的说。弄得满城风雨,谣言四起。这样不仅不利于自己形象的树立,更不利于与他人的相处。

三思而后行,相信这句话早为世人所知,意思是教人在做事之前多思考,以免犯下不必要的错误。然而交谈同样如此,在交流的时候,如果能先考虑一下你所说的话,可能会使你们之间的谈话更加的融洽。

我们平时老是羡慕那些健谈的人,也乐意和跟他们交流,因为他们总是能够把谈话的氛围弄得很融洽。这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善于言谈,而是掌握了交谈的技巧。

在交谈时,应该注意一点是:不要只有你讲,没有别人在讲。这里的别人指的是对方,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多人。因为交谈是双方面的,如果只有你在讲话,把别人晾在一边,那是非常没礼貌的。其次是要注意你讲的话题对方是否感兴趣,如果是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可能对方只是对你不理睬;如果是严重的话题,对方可能会跟你争论。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说话:28,文字改为:说话之前要三思)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看人下菜碟。如果你们交谈时没有话题,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开口,那你的这次交谈注定就是失败的。因此,与不同的人交谈,就要选择不同的话题、不同的语言,这样才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当然,如果你没有渊博的知识和控制语言的能力,你可以尝试从对方的言语中找出他的兴趣来,这样的目的,并不是为讨好对方,而是为了更好的与对方交流。以对方喜欢的方式与对方交流,会让人有一种被接受、被承认的感觉,他才会愿意与你谈下去。

此外,交谈还要注意场合。在公共场合,不要谈私隐。如果你和朋友在饭馆儿吃饭,周围都是人,你和他聊起昨晚他睡觉时如何的不雅,惹得旁人窃笑不断,那样他会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可能你就此失去了一个朋友。或是在大家聚会,玩得很高兴的时候,你突然谈工作,这会让大家都很扫兴。所以谨慎的说话在不同的场合是很重要的。

和身份不同的人交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样,和性格不同的人交谈,也要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有些人比较外向,那么他们在交谈时,总喜欢滔滔不绝地说,这时,你最好在大部分时间里做个倾听者,适时的说些自己的看法,这样,他会更有兴趣与你交谈。如果对方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他们往往不喜欢多说话。那么你可以主动地多与对方沟通,不时提些小问题,带动对方说话的兴趣,等他有了表达的欲望时,就会逐渐说出自己的看法。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要对交谈者有一定的了解后,才愿意谈。所以,在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不能随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露别人的隐私。首先你要明白,你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你若贸然把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词宣扬出去,不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可话传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当错误造成了之后,后悔莫及。

谈论别人,不可因片面的观察就在背后说三道四,除非这是表扬别人。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以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那就不仅是有损道德的问题了。并且我们说话不能信口开河。

但我们也不可能老是不说话,一切人情世故,大都是在说话当中。若我们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反之,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坏事。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话真是切中要点,所以说话要谨慎。俗话说“祸从口出”,你如果说话不留心,招人妒忌,反而得不偿失。“沉默是金”,意思就是提醒我们说话要谨慎。当我们身处陌生的场合,又不得不说话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谨言慎行。

所以有时候我们宁可不说话。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从不乱说话,只有胸无点墨的人才喜欢自吹自擂。“宁可把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的无知,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无知”。这是一句值得大家记牢的话。

领导者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要做到尽量少说话。沉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就要留心谨慎,三思而后言,注意所说的态度、时机、内容、措词、声调和姿势,学会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应该怎么说,这些都值得加以研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虽然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是肯定不会错的。

相对地,该说而不说,应该多说而懒得说,反而违背了三缄其口、谨言慎行的原意,而是一种对世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的表现。我们经常害怕与陌生人谈话,如果见了比我们地位高一点的人,我们不但害怕,而且还害羞。

传播学中有一种理论是这样说的,大众的意见是一个“沉默螺旋”,出现频率越高的言论不尽然就是代表大众的意见,那只是少数敢发言人所持的主张而已,其实民众们都不太喜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们怕招惹麻烦,因为民众大多误解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总之,都是叫人最好不要出声,不要说话,不要发表意见。其实这些名言只是让你在不知所措时防止出错的原则,在适当的时候保持缄默,但是该发言的时候完全不说话不但不是一种美德,而且也并非安全之道。

在当今社会中,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遇到该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却不言语,只是默默让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并非聪明之举。慎言是帮助你能在说话时三思,并非矫枉过正而完全不说话。即使是想保护自己,发表意见时避免招致难堪,也该有一番说话智慧。所以,一句在适当时机、对适当对象所说的好话,都是靠日积月累的经验。需要不断磨炼,说话的智慧才会高人一等。记住先学会少说话,说话前要三思,谨言慎行,这是学习把话说好的三个主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