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浮者,根基不牢也;躁者,耐性不足也。”可见,浮躁是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它使人对虚荣、利益按捺不住,使人迷失方向。而舍是一种智慧,得是一种勇气,无贪的培养是解决人们心灵所有烦恼的强大力量。
做人不可太浮躁
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而是由于忧虑、浮躁和不快。
——戴尔·卡耐基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片刻不得安宁。
有人用“浮躁”一词来概括今天的心态世相,仔细想来,也是一针见血。
的确,人世间有多少真善美被浮躁之人轻视,有多少价值观被浮躁之人错位,有多少清澈纯净的心泉被浮躁之人淡漠。浮躁,这个可恶之物,使人的**退化,情感失态,缺失了对美的追求。能够静下来,沏一盏茶,品一卷书……仿若也成了一种奢侈。不停歇地追赶潮流,心态变化无常,在告别物质贫穷的同时,走向了精神的贫穷。对人生信念的不明晰,对生活真谛的不了解,尽管整日忙忙碌碌,实际上还是莫名其妙,浮躁之情有增无减,故而应运而生“活得真累”一句流行语。
“亚健康”我们并不陌生,事实上,这正是多数人面临的现状,似乎还没有病倒,但潜在的问题很多,健康的隐患很多。值得关注的是,亚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通和资讯的发达,已经使我们的生活空间比以往有了极大拓展。但我们的内心并没有随着视野的开阔而开阔,正相反,它似乎有了更多的焦虑、恐惧、紧张,有了更深的忧郁、孤独、不安。
这些情绪就像不速之客,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造访,并且轻易地反客为主。于是乎,我们只能在情绪的攻击下束手就擒,毫无招架之力。想静,静不了,心乱如麻;想睡,睡不着,辗转反侧;想放,放不下,患得患失。可以说,很多人甚至已经失去了休息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面对各种情绪时无法自主,只能无奈地处在被选择中。
当焦虑袭来,我们无法化解;当孤独袭来,我们无处回避;当忧郁袭来,我们无力对抗。我们只有被动地承受着,又或者,投入另一个目标来转移焦虑、孤独带来的痛苦。我们常常把时间消磨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娱乐上,以为这样就能把痛苦远远地甩在身后,让它追不上。事实上,这种做法只能让心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对痛苦不那么敏锐,不那么在意,除此而外,什么也改变不了。当我们拼命工作或纵情娱乐时,痛苦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却从来不曾离开过。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欲拒浮躁,必先正气定力。正气来自心正,心正则有定力。有了这种定力,面对这经济转轨、金融危机、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多元世界,任凭风浪频起,任凭**多多皆可宠辱不惊,远离浮躁。
“夫君子之行,静心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激励后人的千古名句,很是发人深省。在紧张的时空中,面对有形无形的压力,静下来,可使头脑清醒,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涵养静气乃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腹有诗书气自华”者鄙视庸俗,抵制**。知识是战胜愚昧的最有力武器,更是涵养静气的摇篮。人生大厦岂能缺失了知识的支撑?“读书出佛”,这是拒绝浮躁,清净、安静人生的要诀。
学富五车的钱钟书,以他的学识、才华和著述,完全可以生活在鲜花和掌声的氛围里,然而他却远离传媒,谢绝捧颂,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张爱玲年轻时就已蜚声海内外,多少海外人士都想一睹其芳容,想与她交往为荣,但她同样选择了宁静淡泊,以致在洛杉矶香消玉殒几天后,人们才发现她身着一袭旗袍,安详地躺在地板上像睡去了一般。
钱钟书和张爱玲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远离浮躁,其实也就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创造,选择了永恒,他们不仅生前为自己开创了一片人生的绿洲,身后更为世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远离浮躁!惟有此你才可彻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刻内涵,才能彻解“笑傲江湖”的真谛。因此,只有淡泊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由与清新的空气,才深通舍得之道,也才能减少许多障碍与烦恼,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为人处世妙语】:浮躁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态。常常让人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急功近利,惟名利是图。因此,我们做人千万不能浮躁。
别当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必理睬他,更不必报复他。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对自己的伤害,远比对那家伙的伤害更多。
——戴尔·卡耐基
提起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人们首先会想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他虽然是千万富翁,对财物却极为吝啬。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铁公鸡”,他们对金钱斤斤计较,为人也小气。
在人际交往中,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一般指一个人为人处世吝啬、小气。吝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行动的行为。
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这种人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此外,一毛不拔最常见的是在金钱上的抠门,例如不愿借钱或东西给他人用,亲戚朋友间哪怕一毛钱也舍不得多花,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妻儿也精打细算。有的人为家人买东西,能不买就不买,即便买也是专往促销商品那钻;有的人钱包里只放几十块钱,绝不会超过一百,更过分的是,有人和同事吃饭,他总在吃完后告诉你他只有5块钱。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金钱上吝啬的人,在为人和感情上也是个十足的“铁公鸡”。他们对谁都不太关心,坦然接受别人的关心和情感,认为理所当然,而要他们主动对别人嘘寒问暖简直是难上加难。这些人往往为人傲慢,对周围人态度不冷不热,显得比较自私。
“吝啬,主要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特别是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时却不肯付诸于行动。”吝啬行为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极端自私。虽然任何人都有为自己着想的一面,但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努力做到公私兼顾、礼尚往来,如果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贪婪不知足就是吝啬了。二是异常冷漠。吝啬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三是自我封闭。他们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朋友。
吝啬心理的形成,与环境影响,人格成长不良都有一定关系。正常情况下吝啬不会对他人造成太大伤害,只是会给人留下抠门,不易交往的印象。但如果极端吝啬,如因为几毛钱与人大打出手,遗弃儿女,不赡养父母等,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生活中,一事当前,人难以不考虑自己的利害,但与此同时是否还考虑利人的问题,这却是权衡他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重要标准。有的人就是由于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完全对立起来,心中除了一个我字再无其他,以致过不了“做人”这个道德甄审的关口。《笑林》一书中有个笑话说:一猴死后求冥王下世转为人身,冥王说,做人先要脱毛,便命小鬼给他拔毛,方拔一根,猴便大声呼痛,冥王对他说: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你看,冥王训猴的话,不也正好拿来训那些一毛不拔的人吗?
其实,单就吝啬而言,不能构成一种病,但偏执或者妄想却可能表现为吝啬。如果一个人过度吝啬,总是担心别人觊觎他的钱财,或者对财物依恋和占有欲达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就需要加以注意了。
生活中遇到吝啬的人,不要过于和他计较,也可以做些善意提醒。如果是比较亲近的人,则要帮助他改正,使其认识到吝啬的表现和危害,鼓励他多与他人交往,多帮助别人。
【为人处事妙语】:做人不能成为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应该大方一点,慷慨一点,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就是在帮助你自己。
欲望太多会造成心理贫穷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戴尔·卡耐基
花开百朵,我折一枝,芳香满襟袖。表述的就是一种知足的心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计较太多,所以很多人认为知足总是很难。许多时候,人们总是带着满满的欲望在人世间奔波,当欲望越来越膨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内心已经不堪重负了。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起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的是,在这十字路口我就要和你们分手了。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许什么愿,但我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了”一番后,他们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耶,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瞎掉了两只眼睛!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使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人的欲念是随时存在的,有时需要你付出代价去控制它,这个代价就是放弃。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也无须抱残守缺。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既需要你做出选择,而更多的则是放弃。与其说是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越多。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获得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弃,让自己的一生处在碌碌无为之中。
事实上人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而欲望太多的结果,就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至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就会导致心里贫穷!要减轻欲望,就要懂得舍弃。而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从而心里变得安宁。
放弃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之,你应该明白;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但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这是人生思悟后的一种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自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物质上永不知足是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其结局只能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不可计数。
可见,我们之所以感到生活不如意,也是因为欲望。因为贪欲之心太重,所以才会产生种种的苦恼。其实,我们不是拥有太少,而是欲望太多,因而造成了心理贫穷。
【为人处世妙语】:不过于奢恋身外物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
别为名利所困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戴尔·卡耐基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而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我们不要为功名所累。因为功名只是你人生道路上的一处美景而已,把握将来才是我们应该抱的态度。
三国时的马超原来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曾经和曹操、刘备的大军交过手,每次都不分胜败,可以说得上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刘备招降他之后,对他是相当地赏识,时间不长就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还册封他为都亭侯。
马超受到了刘备的如此礼遇,就开始自命不凡起来,每日里志得意满,自觉已经成了刘备的知己、手足,因此也就不太在意君臣应有的礼节了。就连跟刘备说话时也不怎么避讳名字了,左一个“玄德”,右一个“玄德”地叫着。马超的这些举动,让那些与刘备一起打拼多年的人听起来很刺耳。
关羽很想一刀杀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儿郎,但是刘备不同意。这时,粗中有细的张飞说道:“如果不杀他,也要教教他怎么懂点礼节,让他知道注意点分寸!”
第二天,刘备便召集所有的部将开会,关羽和张飞也都刻意提前到达会场。两人各自持刀,庄严肃穆地恭立两旁,故意制造出君臣关系不可逾越的气氛,使人看起来真的是异常严肃。
马超进帐一看,见“前辈”关、张两员大将都直挺挺地分立在两旁,连坐都没坐。聪明的马超立时恍然大悟,心想,凭关羽、张飞两人的身份和地位都不敢造次,自己勉强算是一介“新贵”,可这能算老几呀?于是.马超很是尴尬地悄悄退到了一旁。从这之后,马超就再也不敢太过张扬了。马超及时审时度势,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做法,这使他最终真正成了蜀汉朝中不可或缺的大将。假如当时马超不是及时作了调整,不用说别人,就张飞这一关他就根本不可能通过。
人生都有得意的时候,我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居安思危乃是必不可少的内省内修之道。至少,我们不能得意忘形。职场中的许多情形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记得有位企业家曾经这样说过:“当你经过干辛万苦使你的产品打开市场的时候,你最多只能高兴五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六分钟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当你因为被上司提升或嘉奖而常常自鸣得意的时候,你脑子中的另一根神经一定要紧绷起来,让这根紧绷的神经再次提醒你:压制兴奋,修炼涵养。你应该知道,你所拟定的一生的计划是非常伟大的,可是在你还没有达到这个既定目标之前,途中的任何一次升迁都不是稳固的,也是无关紧要的微乎其微的小事。有些时候,在你准备实行一个计划时,刚刚一着手就有可能大受他人的赞美和夸奖。对于这样的声誉,你必须一笑置之,不必在意太多,而是仍旧埋下头去,踏踏实实地干些实事,直到隐藏在你心中的既定目标彻底完成。而这个时候人家对你的惊叹,将远不是当初的赞誉和夸奖所能比的。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生活让不少人陷入了名利的旋涡,被名利所苦、所困、所累,挣扎在功利的旋涡中茫然地不能自拔。有的人的理想就是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有不错的薪水;上学以后,无不为将来考上大学,可以出人头地而奋进着、勤奋着;上了大学以后,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将来有一份不错薪水的职业而苦学着;参加工作以后,每天繁忙而辛勤的工作着,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仕途或者一个高级职称……
没错,要每一个人不去追求名利是不现实的。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强、自爱之心,都想让自己在别人面前“高”一些、“强”一些,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很多人为这些身外之物去争,去夺,甚至于去“抢”。为了当官,拍马溜须者、阿谀奉承者有之,掏钱买官的有之,投怀送抱的也不足为奇;为了评上各类高级职称,拉关系走后门者不少,伪造证书的不乏其人,甚至于篡取别人学术成果的也不稀罕……。
当然,有名利也并不是不好。原本名利的出现并无坏处。名利,可以召唤众人去拼搏、奋进,是一种公平竞争后的结果。但是,名利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就失去了本真的味道。处处被打上不公平的烙印。仕途上,不是按照每个人真正的政绩和能力来评判,而是对于那些本无什么政绩而善于投机取巧的官员开了绿灯;学术上不是按照一个人真正的能力,而让那些善于弄虚作假的人钻了空子等等。这些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挡住这些负面思想冲击管住自己,看淡名利。
因此,人没有奋斗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也是可悲的。我们只有做到:不要过分为名利所困。对名利的追求淡泊一些,心中就会多一些阳光和风景,生活也会少一些烦恼和困厄!
【为人处世妙语】: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不做金钱的奴隶
人类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意外地盲目。
——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说: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卡耐基告诉我们,金钱之外,还有更可贵的东西。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晃即逝。我们应该使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因此追求幸福,才是赚钱的目的。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帐房先生,但总帐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出又多又大,他天天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
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老头隔壁有一对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那么开心。”
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在边唱边做豆腐,突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见他们唱歌。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再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其实,面对财富,人应该保持一份平常心态,有一点现代意识,积极地创造财富,快乐地享受财富,尽已所能,知足常乐。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说,“人的一生最好这样度过:既不因巨富而患得患失,又不因赤贫而劳碌衣食。做人,应把好金钱这一关。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坦然面对财富!”
诚然,每一个人都需要财富,尤其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一切可以计量经济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被转化成简单的金钱关系。如果没有金钱财富,生活会过得异常艰苦。一句话,如果你没有钱,享受生活便无从谈起,没有好的生活,人容易悲伤和衰老,心情也是苦闷的。而贫穷的人脸上写满了沧桑和苦难,很少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
常言说:财富是过眼烟云,金钱是身外之物,这的确有一定道理。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不要忘了生命里还有金钱之外的东西。许多人一生忙于赚钱,到最后却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赚钱的初衷,将手段变为目的,拼命赚钱,不懂得如何利用金钱使自己更幸福、更快乐、更健康。我们应铭记:钱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不要将手段变成目标,一味追逐金钱,懂得用钱才能成为快乐的富翁。
在经济生活里,财富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正是这种**才使得人们去努力奋斗,却创造财富。有些人在财富面前失去了正确的心态,有的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财富;有的不顾一切抢动财富;有的坑蒙拐骗,发不义之财。这些人都是不能正确面对财富,泯灭人性,误入歧途。正确的心态应该是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靠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却创造财富或得到财富。
金钱是财富的“综合代表”,却不是财富本身。假如一个人活着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和动力源泉的话,他将失去了人生意义。对一个正常的人而言,钱够花就足够了。因此,我们万万不可成为金钱的奴隶。
【为人处世妙语】:情感无价、青春无价、健康无价、生命无价,不要一味地为了金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学会享受生活,让你的金钱更有意义。
不要入不敷出
令多数人感到烦恼的,并不是他没有足够的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财富。
——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说:令多数人感到烦恼的,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钱。即使一个挖水沟的人也能做到这一点,也许他们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的确,我们除了会挣钱也要会花钱。要管好自己的财富,学会控制成本。有人说:心态决定口袋,因此,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里,都应该明白,对于钱财,一定要懂得取之有道,散之有方,千万不可妙语计划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生活中,我们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物质和财富,对于金钱,只要使我们能吃饱肚子、有水喝、有衣服取暖,再加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足矣。现代人大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却不自觉。两套以上的替换衣服可以算是奢侈,拥有一栋房子也是奢侈,一台电视机是奢侈品,一辆车也是奢侈品。很多人会大声疾呼这些都是必需品,但它们并不是必需品,如果它们是,在还没有这些东西出现的古代,人们是不是无法生活了,至少也是无法快乐。显而易见,事实并不是这样。
当然,这并不是要每个人的思想都必须有180度的大转弯,只维持最起码的需求,更不是要人们都去当清教徒、苦行僧。
很多人时常收入低微,生活里还是保持着某些奢侈享受,而且不愿放弃。重点是在于,一般人至少可以减少一些花费。许多奢侈品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只能带给人们虚伪的自我膨胀。招摇阔绰地展示奢华和富有是一种浅薄的手段,想要借着眩人的财富——大房子、移动电话、豪华轿车以及最先进的音响——在别人面前,尤其是比较没有室内设计网钱的人面前,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行为显示出缺乏自尊和内在素质。表面上显示了自己的价值,而实际上却失去了生命中更为宝贵的东西:本色、自尊以及真实。
在谈到关于有计划安排支出时,卡耐基提醒我们:当牵涉到你的金钱时,你就等于是在为自己经营事业。有计划的,或是有预算的花费,可以保证你和家人能够从你的收入里得到公平的分享。预算是一张蓝图、一个经过计划的方法,用以帮助你从你的收入中得到更大的好处。
卡耐基说:现在,拿同样的钱去买东西,比起10年前或者甚至5年前都要少得多了。人们面对着一个不成比例的挑战,必须好好利用那些钱。价格膨胀了,生活水准提高,孩子所需要的教育费用交得更加复杂和昂贵。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只要我们的收入增多一些,我们所有的忧虑就都可以解决了,这个错误观点是普遍存在的。据专家们说,事情并不是这样。艾尔西?史泰普来顿曾经担任华纳莫克和吉姆贝尔百货公司职员和顾客的财务顾问。他认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增加收入只能造成花费的进一步增加。为此,卡耐基给出了以下方案:
1.根据家庭的特殊需要,设计出合适的预算。
2.记录每一件开销,以便清楚地了解自己支出的情况。
3.至少要把每年收入的10%储蓄起来。
4.准备一笔意外或紧急用途的资金。
5.要考虑人寿保险的问题。
6.使预算计划成为全家人的事。
卡耐基认为:有预算或是有计划的花费,可以保证你和你的家人能够从你的收入里得到公平的分享。预算并不是一件束缚行动的紧身衣,也不是毫无目的地把花用掉的每一分钱都做个记录。预算是一个经过计划的方法、一张蓝图,用以帮助你从你的收入中得到更大的好处。正确的预算方式,将会告诉你怎样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家——你家小孩子的大学教育费用、你老年的保险金、你梦想中的假期。
预算开销将会告诉你,可以把那些比较不重要的项目删除,去填补你想要做的大花费。如果你从没有作过预算,就应该马上开始学习如何处理家庭财务。
【为人处世妙语】:卡耐基说:毫无计划地花费,就等于让每个人——包括肉贩、面包商和烛台制造商——都来分享你的收入,也就是说除了你本身以外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