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好辩之人,难服人心(1 / 1)

【原文】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译文】

桓团、公孙龙这些好辩之徒,迷惑人心,改变人意,能够用口舌战胜人,却不能服人之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靠他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和天下的辩士一起制造怪异之说,这就是他们的根本。然而惠施口若悬河,自认为最能干,说,“天地果真就伟大吗!”惠施有雄心而没有道术。

【庄子的大智慧】

战国中期,诸子蜂起,百家并作,好辩之风相当盛行,彼此之间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论辩。不仅如此,作为社会现实的论辩活动也在意识层面得到了自觉的反映,这表现在许多思想家都从理论上对论辩过程本身所涉及的问题加以探讨。《庄子》一书不仅有关于“辩”(论辩)的大量描述,而且也对“辩”本身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本段也是关于“辩”的论述。庄子认为,桓团、公孙龙这些人虽然善辩,却不能服人心。他们有雄心却没有道术。

“道”不可言说,因为“道”是浑然一体的;真正的大辩沉默不语,因为看得全面,所以辩无可辩。庄子说:“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他认为,人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习惯否定别人的见解,这样即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所以,这种争辩是没有意义的。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一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

张先生在一家百货公司里买了一套西服,可是因为上衣褪色,把他的衬衫领子都染黑了。于是,张先生将这套衣服带回百货公司,找到卖给他西服的售货员,并说明了有关情况。可是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售货员打断了。

这位售货员反驳说:“这种衣服我们已经卖出了好几千套,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来挑毛病。”而售货员说话的声调听起来比这套衣服更让人难以接受。他那充满火药味的声音好像在说:“你说谎。你想找茬儿,是不是?我就不吃你这一套。”

两个人正在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另一个售货员又加入进来。“所有的黑色衣服起初都会褪颜色的,”他说,“那是很自然的事。这种价格的衣服,都会褪色的。那是颜料的关系。”

张先生马上意识到:“第一个售货员怀疑我的诚实;而第二个却暗示我买了一件劣质货”。到这时候,他再也不能忍受了,顿时火起。正要骂他们时,售货部的经理走了过来。是经理完全改变了他的态度,显然,经理很懂得其职务的重要性,使他由一个恼怒的顾客变成了一位满意的顾客。

那位经理制止了争吵,要张先生说明缘由。他静静地听张先生从头至尾讲了一遍事情的经过,没有插一句话。当张先生说完的时候,那两个售货员又想说他们的意见,但是这位经理站在张先生的立场,与他们辩论。他不仅指出我的领子显然是被西服弄脏的,并且坚持说不能让顾客满意的商品,他们商店就不应该出售。最后,他承认他不知道毛病的原因,并坦率地对张先生说:“你希望我如何处理这套衣服?你说什么我们都可能照办。”

张先生几分钟以前还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件可恶的衣服退给他们,但他现在回答说:“我只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想知道这种情况是否是暂时的,或者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于是,那位经理建议张先生将这套衣服再穿一个星期试试。他说:“如果到那时候你仍不满意的话,我们一定会给你拿一套你满意的。这样让你麻烦,我们感到非常抱歉。”

张先生听了经理的话,满意地走出了这家商店。一星期后,这衣服再也没有什么毛病,张先生也完全恢复了对那家商店的信任。

那位售货部经理之所以能坐到经理位置,自有其道理。而他的两位下属员工,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与顾客争个高低,不去想着如何解决问题,一味的推卸责任,结果只能是导致顾客的反感。这就是争辩带来的负面影响。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一点小事与人争辩的脸红脖子粗的人,甚至有些人还会大动干戈。如果你在争辩中碰到一个无知的人,又怎么能用辩论换来胜利呢?你把他的说法攻击的体无完肤,那又能怎么样呢?假如碰到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在辩论中输了,必定会认为自尊心受损,日后找机会,必然会报复。因为一个人若非自愿地屈服,内心仍然会坚持己见。

每当我们要与人争辩前,不妨先考虑一下,我到底要什么呢?一个是毫无意义的“表面胜利”,一个是对方的好感。

数年前,有一个好争辩的爱尔兰人叫奥哈尔,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可是喜欢争辩、挑剔别人,他做过司机,后来是汽车公司推销员。他说推销汽车时,常不愿接受顾客的批评而发生口角。他说:“我听了不服气,教训那家伙几旬,他就不买我的东西了。”结果,自己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后来,受人指点,尽量减少讲话,并避免跟人争论。现在奥哈尔已是一位成功的推销员了。奥哈尔是如何做的?他说出自己的那一段经过:

“假如我现在走进人家的办公室,对方如果这样说:‘什么?你那汽车……那太不行了,就是送给我,我也不会要的。我打算买卡车。’我听他这样说后,不但不反对,而且顺着他的口气说:‘老兄,你说得不错,卡车确实不错。’”

听奥哈尔这样说,顾客就没有话可以说了,要争论也无从争起。顾客说卡车如何好,奥哈尔毫不反对,顾客就不得不把话停住了……顾客总不会一直指着卡车,说是如何好,如何好。这样,奥哈尔就找到一个机会,向顾客介绍自己车子的优点。

“如果在过去我遇到这种情形,我会觉得冒火,我会指那胡雪牌汽车如何不好……我一说那家公司出品的汽车不好,对方就会指它如何好,争辩愈是激烈,就愈使对方决心不买我的汽车。”奥哈尔说。

一场辩论的终了,十次中有九次,使那些辩论的人会更坚持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是绝对正确,不会错的。一个真正成功的推销员,绝不会跟顾客争辩,即使轻微的争辩,也要加以避免。

林肯总统曾经说过一段深具哲理的话:“凡能成功之人,必不偏执于个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与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毋宁让路与狗。因为即使狗被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无谓的争论呢?

(1)找出共同点:有的争论,到最后双方发现其实彼此的观点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 争论不休。因此,在最开始就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既能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又有利于找到灵活解决的方法。

(2)欢迎不同的意见:人的思维不可能是绝对完整和全面的,总有一个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让你有所忽略,那么,有人给你提出来可谓是一件好事,提醒你注意,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你真的应该由衷地对他说谢谢。不同的意见绝对不是引起争论的好理由。

(3)答应考虑对方的观点:有时,不妨答应考虑对方的观点,因为对方提出的观点极有可能存在正确的一点,如果暂时不能做出判断,那么就应该答应再花多时间考虑他的观点,防止自己犯错,也让他人觉得受到尊重,争论就不可能发生了。

(4)不要急于为自己辩护: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就是自卫。当遇到对抗或者是攻击的时候,直觉就会让我们首先要自卫,要为自己找理由去辩护,这就是争论的开端了。因此,应该先冷静地听完对方所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说不定就真的能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不要急于作出第一反应,这种冷静是最好的。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富兰克林说:“假如你有抬杠、反驳的爱好,也许你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都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人生于世,与人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才能既不争论又能与人和谐共处呢?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懂得去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