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译文】
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说:“你处理政事不要太粗疏,治理百姓不要太鲁莽。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锄草也轻率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用轻率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我一年到头不愁食品不足。”
庄子听了后说:“如今人们治理自己的身形,调理自己的心思,许多都像这守护封疆的人所说的情况,逃避自然,背离天性,泯灭真情,丧失精神,这都因为粗疏鲁莽所致。所以对待本性和真情粗疏鲁莽的人,欲念与邪恶的祸根,就像萑苇、蒹葭蔽遮禾黍那样危害人的本性,开始时似乎还可以用来扶助人的形体,逐渐地就拔除了自己的本性,就像遍体毒疮一齐溃发,不知选择什么地方泄出,毒疮流浓,内热遗精就是这样。”
【庄子的大智慧】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意思是说,有道之人处理政事不要太粗疏,治理百姓不要太鲁莽。不仅“为政”“治民”如此,做其他的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句话并不是庄子所说,但庄子是十分肯定这句话的。庄子认为,那些逃避自然,背离天性,泯灭真情,丧失精神的行为,都是粗疏鲁莽带来的,所以,人应当保持本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认真,三思而行。只有认真负责,通过艰苦细致的劳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认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证和前提。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众所周知,鲁莽草率是处事的大忌。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凡事做到三思而后行,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人生之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以一颗冷静的心去面对,一生中的每一次重大抉择,都要需要冷静地去应对,学会沉着,学会思考,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答案,开辟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冷静是一笔厚实的财富,是一种无形的而又非常有用的资本,但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沉重的代价。在如今现实的生活里,做事情更需要学会冷静。遇事不冷静,凭借自己一时的冲动,往往误了大事。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与刘邦决战,最终战败回营。随后,项羽营部被汉军围困数重,到了晚上,闻汉军四面大营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占了楚地么?为何楚人这么多呢?”满怀愁绪之下,他起身在帐中饮酒。
项羽有位很宠爱的妃子,叫虞姬,经常跟着他;有一匹骏马,名字叫乌骓,经常骑乘。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唱了数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也流下热泪,左右都不敢抬头看他,这就是历史上的“霸王别姬”。
重围之下,项羽骑上马,选了八百人,趁着夜晚突围向南,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骑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
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项羽自忖不能脱身了,就对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
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跪倒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项羽在东城的战斗,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于是他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停船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方圆也有千里,百姓数十万,也足以称王,愿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臣有船,汉军来到,无法渡过。”
项羽听到这话,才知道西楚没有失陷,巨大的内疚、对过去杀戮的忏悔心理、还有为了捍卫“霸王”的荣誉,他最终选择了战死,而非过江,于是他说:“苍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江呢?而且当年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今无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而尊我为王,难道我就不觉得愧疚么?”
想到此,他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长者,我骑这马五年了,所当无敌,曾一日行千里,我不忍杀它,现在赐给您!”
于是他命令骑兵都下马拿剑战斗,最后仅有项羽一人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负伤十余处。这时,他看到汉军中有他过去的部下吕马童,就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故人么?”吕马童一看,马上对另外一个汉将王翳说:“这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的头,我就为你做件好事吧!”于是项羽自刎而死,时年30岁。
项羽死后,王翳取了他的头,汉军为了争夺项羽的遗体,自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五个汉将分了项羽的遗体,都被封侯,一代西楚霸王,至此结束了他辉煌壮烈的一生。
可以说,项羽的一心赴死是鲁莽的,极不冷静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便有诗叹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所谓冷静,指的是一个人在特定的场合下内心所持有的一种沉稳,人在受到某种刺激时,情绪会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焦急、忧郁、兴奋、冲动……这些情绪能不能被控制,就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了。
冷静是做人的一种智慧,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不是靠肢体的力量、不是靠鲁莽行动能够解决的。冷静启迪人们学会用脑子,用脑子的过程,就是冷静的过程,就是产生智慧、办法、对策的过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只见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冷静是一种修养,有的人冷静不下来,不论是心胸狭窄,还是骄横自傲,说到底还是自身修养不够。修养好的人,能够自觉地克己和律己。受挫时不至于唉声叹气;获奖时,不至于忘乎所以;有权有钱时,不至于趾高气扬;待人处事时,不至于浮躁轻狂……
冷静是自身力量的一种表现,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冷静并不是软弱,不是胆小鬼,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审时度势,有礼节,有风度,不轻佻,不张狂。当你拥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使用。它会带你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直到成功。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很多人都有不冷静的毛病,但人是可以改变的。冷静的心态要靠平时日积月累的苦修,不冷静的毛病也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克服。生活中应该多学、多看,不断总结,重视自己的作风、道德的修养,时刻用“冷静”来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