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译文】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同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
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坚守自己的志向。”
【庄子的大智慧】
孔子与弟子常季的这段对话,出自《庄子》的《德充符》篇。主要论述的是“德”。
通过王骀故事的讲述及孔子的评价,庄子强调了“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对于那些身有残疾的人来说,如果具备了“德”,就显得更难能可贵了。庄子在后文中还以叔山无趾、申徒嘉等身残而德全的人为例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庄子认为,对于人来说,相貌并不重要,“德”的充实才是做人的根本。
德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具有的品行操守。德促使人们注重修为,唯有“德”才能有所得。从宏观角度来讲,德就是让世间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欲,各展其所能。
在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低,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一些身体有所缺憾的残疾人士,看着他们为了生活在坚强拼搏的时候,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去肯定和赞赏的目光。因为他们的成功,较常人更来之不易,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往往取得了令正常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就。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青壮年时期曾经游历全国各地,以接触社会、体会民情、考察史迹。同时,他还向前辈学习各种历史知识。后来他继承父职作了太史令,阅读了国家珍藏的许多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秉承父志撰写《史记》。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发生了李陵事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
为了免除一死以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强忍屈辱,接受了世间最残酷的“腐刑”。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公元前 93年)终于出狱。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又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司马迁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史记》。
正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该书的中心便是阐述自己的耻辱观,抒发忍辱含诟的愤懑心情。他反复地说自己是“身残处秽”,“大质已亏缺”。身受腐刑给司马迁造成的精神折磨远远超过了肉体的痛苦。受辱的方式有很多,而被处以腐刑则是最大的耻辱。这种耻辱加给司马迁的精神压力极为沉重,他“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恰恰想法,他的耻辱感和雪耻意识成为他创作《史记》的动力,也形成了他写作《史记》的特殊心理。在这种耻辱感和雪耻意识的影响下,他记录和赞扬了许多能够卓有远见、弃小存大或矢志复仇的历史人物。像韩信早年在淮阴忍受屠中少年**辱,后来才能拜将封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身为奴隶在所不辞,终于消灭吴国,昭雪了世仇;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鞭荆平王墓;季布“摧刚为柔”终为汉臣;公孙杵臼掩护赵氏孤儿等等,都体现了一种雪耻意识。靠着这种意识,最终,他完成了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史记》。
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就要坚强,就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屈辱和苦难。不要忘记人终将一死,也不要把活着看得太美好。意识到生命无常,虽然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但也并非没有益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于死亡的恐惧。活着也许会不开心,但绝不会死心;也许会失望,但不会绝望;也许会有所放弃,但绝不会自暴自弃。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也是一个身残志坚,毅力非凡的人。他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肯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它启发帮助了很多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史铁生以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引起广泛反响。1991年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的发表,被韩少功称为“即使没有其他作品,这一年也因之而成为文坛的丰年”。1996年,脱稿40万字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创作完成。1998年起史铁生因肾病加重开始做透析,其间陆续完成了《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
死亡对于史铁生来说并不陌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花过多少时间考虑过死。他也用文字谈论死,但那必然只是他无限的思考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关于死的论述中被引述最多的一句,出自他1991年成稿的《我与地坛》,其时他四十岁。
史铁生曾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架飞机,发动机(两个肾)和起落架(两条腿)一起失灵。他长年躺在透析室的病**,听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好像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史铁生有很多朋友。作家余华回忆了一件小事,1996年史铁生和他们一群朋友在瑞典,有老朋友带来了一碗红烧肉给史铁生,“他舍不得吃,非要等大家都到齐了,每人分一小块,当时大家西餐都吃腻了。这就是铁生,得到一点点就会感恩,拥有一点点就要和朋友分享。”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身残志坚,德行高远。从古至今,许多志士贤人都用他们残缺的身体、不屈的灵魂为自己的人生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我们应该将它们作为我们人生的榜样,不断从中汲取力量和精神,鼓舞自己前行。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有位哲人说过:“你要欣然接受自己的长相,如果你是骆驼,那么就不要去唱苍鹰之歌,驼铃同样充满魅力。”所以,无论你面临怎样的境地,都应该正视它,接受它,更要努力去改变它。人生的旅途上难免有些艰难险阻,但面对困境,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千万不要感到自卑,我们的不懈努力将会让一切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