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译文】
“假如我和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就是对的,我就是错的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吗?或者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错误的吗?或者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吗?我和你都无法知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着蒙昧与晦暗,我们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裁定?让观点跟你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如此,那么我和你跟大家都无法知道这一点,还等待别的什么人呢?辩论中的不同言辞跟变化中的不同声音一样相互对立,就像没有相互对立一样,都不能相互作出公正的评判。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用无尽的变化来顺应它,还是用这样的办法来度过一生吧。”
【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认为,通过辩论并不能决定是非。这种观点无疑是深刻的。不过,庄子由此断定是非既不能确定,也就无所谓是非,这却大谬不然。检验是非真伪的唯一标准乃是社会实践,这是庄子不可能理解的。
庄子这段话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告诉人们,口舌之争并不能判定是非,更不可能解决问题。争辩是没有意义的,不与人争辩才是行事做人的必要准则。庄子之前的老子也说:“夫唯不争,故无失”,甚至还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庄子那种自然、顺应的不争思想,与老子是相通的。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老子所著《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最后一句话。如果说,前面的内容都是为那些想成仙成道,远离凡尘的人准备的,那这最后一句提挈整篇经文的话,就是为那些在人世中四处奔波,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准备的处世金句。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饿了有食欲,渴了有饮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东西用时有物欲,情窦初开时有情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等迷住,贪求私欲的危害实在太大了。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若能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办事公道,成就事业。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将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顶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之治”、“天宝盛世”。后来,他穷奢极欲,享乐无度,宠幸杨贵妃,从而导致了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转盛而衰。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以为上”、“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即要有为了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而刚直不阿的品德,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也是古今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古往今来,有不少智者、仁人因为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争强好胜,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于是,安分守己就成为一些高明的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智慧超人,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
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谋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做过一件使曹操不悦的事。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是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
避招风雨的应变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层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不争之智,正是一种大智大慧。
以不争处世,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人生,而且对身心健康也是大有好处的。
何兹全,历史学家,1911年9月7日生于山东菏泽。1935年,北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1939~1940年,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讲授“中国通史”课程。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求学。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老一生笔耕不辍,《魏晋南北朝史略》、《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等都是其代表性著作。其中《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年来,他赴美、日、香港、台湾等地讲学,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
何兹全老人不仅学术成就闻名学界,他的健康长寿也让学界称道。年近百岁的何老,至今仍精神矍铄,腰板挺直,步履稳健,幽默达观。
学习是何老一生最重要的寄托,这个寄托也是何老生活的要旨之一。他不仅每天花大量时间看书,而且还在96岁高龄时出版了六卷本《何兹全文集》。2008年初,何老还受聘于北大兼职教授。他表示:受聘北大实现了他几十年来的夙愿,他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和教育,并愿意为北大历史系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何老生活上很简单。早上一般一个鸡蛋,一碗牛奶,再加一个小包子;中午和晚上一般是馒头花卷之类的面食,喝水也只喝白开水或少量淡茶。日常饮食就两字:简单。现在不仅肠胃消化很好,而且很少生病。
年轻时的何老十分热爱足球,虽然现在已年近百岁,却依然保持着对足球的浓厚兴趣。2008年6月欧洲杯在白天的重播,老人都要坚持看完。他兴奋地说:“我一开始就看好西班牙,结果西班牙真没辜负我的期望啊!”
何老有两句自己最喜欢的话,即“人海身藏焉用隐,神州坐看可无言”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他解释说,前句是说不为名利所困,神清气闲,用不着另寻世外桃源;后一句是说知识分子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应有着自己独立不羁的文化品格和气魄。
从何老近百年的人生看来,饮食、运动等外在的因素对长寿养生固不可少,但是内在平和达观的心境更是重要。何老总结似地说:“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是第一;吃得好睡得好是第二。”
由此可见,健朗而治学不殆的何老,始终保持着一种“不争”的健康心理状态,这正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秘诀之一。
《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这正是“隐者高明,省事平安”的不争之智,它是一种人生至境。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在这一环境中,不可能不不参与竞争。所以,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争”都是不对的。在同等条件下,在道德与法纪范围内,去争取较好的生活条件与待遇,是无可厚非的;公平、平等地参与竞争,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