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变”字,概括了《孙子兵法》的主要绝招。显而易见,不变则亡,变则活。真正的成功者能变死路为活路,变绝境为希望。人世间有许多事,离不开这一个“变”字,一变则通,三变则活,九变则大成。此为《孙子兵法》“九变篇”之精髓。
【本篇导引】
本篇主要讲述了为将之道,用兵之法及将帅的险情。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所以将帅必须全面地看问题,既要在有利的形势下看到不利的一面,又要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做到“有备无患”;同时还要见机行事、灵活处理各种情况,“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从大局出发,对局部的无关紧要的目标,即使能“战而胜之”,也要坚决“不击”、“不攻”、“不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利。
用兵的法则: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将帅的五种险情: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怒,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本篇主题词:君命有所不受、杂于利害
【智慧之源】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怒,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察也。
【经典诠释】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征时在沼泽连绵的“圮地”上不可驻扎,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上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上不要停留,遇上“围地”要巧设奇谋,陷入“死地”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去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邑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要执行。所以将帅如果能够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地形之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那么即便知道“五利”,也是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的。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事情便可顺利进行;在顺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能预先排除。
要用各国诸侯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他,迫使他屈服;要用各国诸侯感到危险的事情去困扰他,迫使他听从我们的驱使;要用小利去引诱各国诸侯,迫使他被动奔走。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种重大的险情:只知道死拼蛮干,就可能被诱杀;只顾贪生活命,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不分情况“爱民”,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使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充分的重视。
【现代释用】
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就不能墨守陈规。所以,《孙子兵法》说:“君命有所不受”,“杂于利害”,“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也就是说,要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灵活处理,才能掌握主动,走向胜利。
在现代商战中,能做到“君命有所不受”,“杂于利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一般情况下,利害总是相依相存。在许多情况下,利与害可以互相转化,害可以转化为利,利可以转化为害。领导者认清利害之间的关系,创造并利用利害关系的转机,就能趋利避害,指挥若定。
利与害同存一事物中,而且有时利与害的关系朦胧不清。领导要善于预见因果利害,使利的因素正常发展,使害的因素向利的因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