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身边做事,适时向领导进谏是引起领导重视的方法之一。但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成功的进谏会使你受领导的赏识,并逐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失败的进谏也有可能导致领导从此把你打入“冷宫”。总的来说,要想成功进谏,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1.委婉进言,出奇制胜
良言即便“金玉”,也不可无所顾忌,不管领导的职位的高低,不管他嘴上讲如何喜欢批评、欢迎“进谏”,如果你的语言尖刻,都会惹得他不高兴。“请提宝贵意见”,领导说这话时,心里期待的往往是对方的赞扬。坦率地提出批评劝说意见的人,即使不因此招人怨恨,至少也难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人都有脆弱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表扬而排斥批评。
尽管大家都知道药物能治病,但吃到苦药仍难以下咽。进言也是如此,尤其是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对领导指责评论,这样,他会产生逆反心理:你敢教训我,我偏不听你的!你非但不能把你的想法付诸实施,还招致领导憎恶。
为什么不把良药裹上糖衣,使忠言变得顺耳呢?这样既达到进言目的,又不招致怨恨。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
有时进言想要否定领导的想法或做法,就要指出其中错误。但进言就不免犯上,犯上就可能招怨。
当此之时,你不妨先赞扬他一番,直说得他心花怒放,再指出他的白璧“微”瑕,他也会乐得接受。此法历史上长孙皇后就曾试于唐太宗,显了功用。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官,唐太宗想做的很多事情都被他谏止了。于是,唐太宗便觉得很不舒坦,不能忍受。有一次,他退朝回到宫中,余怒未息,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得知皇上要杀魏征,便急忙换上朝服,给皇上道贺,太宗不解,便问其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忠直,正因为陛下是明主,这难道不是一件该庆贺的事情吗?”唐太宗听罢不由得转怒为喜,魏征的脑袋自然也就保住了。后来,魏征死后,唐太宗还流着泪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整理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看出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啊!”
长孙皇后赞颂皇上圣明,让太宗高兴,同时包含了魏征不可杀的意思。唐太宗自然应允。长孙皇后仅此一计,便保住了魏征,可见进言方法的重要。
领导盛怒之下,可能为一点小事就严厉责罚,此时如果直言“进谏”,无异于火上浇油,自讨苦吃,但如果委婉进言,或许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春秋时期,齐景公**无度,喜欢玩鸟射猎,于朝事不甚理睬,却对鸟的生死存亡关心备至。派烛邹专门看管鸟。一天,烛邹一时不慎,鸟全跑光了。齐景公大怒,要下旨斩烛邹。晏子闻讯,急忙赶到,并请求在齐景公面前数说烛邹的罪状,还说这样可以让他死个明白,也好让众人服气,景公应允。晏子便转向烛邹,大声斥责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让君王不能安心于社稷,这是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杀人,这是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会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大罪状。以此三罪,你死有余辜!”说罢,转身请求景公杀烛邹,景公再昏,也能听出这番话的意思,于是羞愧地说:“不杀!不杀!我明白了你的指教了!”
这就是晏子的高明之处,如果直言劝阻,说不定景公连他也治罪。而正话反说,却达到了救烛邹、保自己、谏景公的目的,一举三得,被后人广为传颂。
2.劝阻领导从自责开始
领导与你,同处一个集体,可以说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劝阻领导某事时,从自责开始,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东汉初年,大司空宋弘向光武帝刘秀推荐当时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桓谭。桓谭其人,不仅通晓哲学,经济头脑发达,而且弹得一手好琴。刘秀却不用桓谭哲学才华、经济头脑,只听他弹琴。宋弘深感失望,对刘秀的做法很不满意。于是,有一次当刘秀大宴群臣,命桓谭鼓琴助兴时,宋弘离席请罪,说:“大王,我举荐桓谭,是为了让他以忠正之道,辅君主于您。可他却使您溺于风俗音乐之中,这是我的罪过。”光武帝自然不蠢,听完宋弘这番话,忙向宋弘道歉,并起用了桓谭。
宋弘此着甚高,表面上自责举人不当,实际上是批评光武帝浪费人才。既顾全了光武帝的脸面,又达到了起用桓谭的目的,责人先责己,让汉武帝挑不出刺来。
空洞的说教往往令人生厌,这可能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进言尤其如此。空言利弊,常常会惹得领导不耐烦。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你一定听说过。邹忌,身长八尺有余,容貌飘逸倜傥。有一天,他问其妻妾:“我与城北的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更美些?”妻妾都说邹忌美。邹忌有些怀疑。第二天,他又问家中来访的客人:“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们也纷纷称赞他美过徐公。邹忌有些相信了。过一段时间,邹忌见到了徐公,相比之下,自叹不如,深夜独思良久,才明白:“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于是,他向齐王进谏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道理。他说:“大王您作为一国之君,宫内妃嫔没有不偏爱您的,左右大臣没有不畏惧您的,全国子民也都有求于您,那么他们平时就会违心说您的好话,您就可能被蒙蔽了,要想听真话,就得鼓励进谏。”齐王听了他的话,就号召进谏,一时间门庭若市,几年后,齐国不发一兵卒,许多诸侯就纷纷前来朝贡。
邹忌推己及人,这番分析合情合理,入木三分,齐王焉会不听。这种方法很为后人称道。
有些时候,当领导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对别人直言进谏大为不快时,你再直截了当参与进去,就可能把自己也卷进去。这时不妨采用迂回之术,从另一角度提醒,领导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左传》上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晋灵公为了享受,大兴土木,建造九层高台,搞得怨声载道。不少大臣直言谏阻。晋灵公不但不听,还张弓搭箭,扬言谁再对此事多言就射死谁。许多人都被他吓住了。这时,大臣荀息走过来,笑着对晋灵公说:“我愿为大王表演一个小技艺,把12个棋子堆起来,我还能在上面放个鸡蛋。”晋灵公一听,觉得很惊奇,就放下弓箭,来看荀息的表演。当看到荀息果真把棋子摆起来,又往上放鸡蛋时,晋灵公十分紧张,不自禁的连声说:“危险!危险!”听了这话,荀息不动声色地说:“这还算不了什么,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晋灵公听到这话,好奇心更盛,连忙催荀息表演给他看。荀息一见时机成熟,便向晋灵公说道:“这九层高台修了三年还没造成,现在地无人耕,布无人织,国库空虚,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很快就要灭亡!大王,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吗?”这一番话,说得晋灵公恍然大悟,于是下令停止修造高台。
荀息没有被射死,还成功地劝阻了晋灵公九层高台的建造工程。秘诀何在?就在于他采用了这种迂回方法,把晋灵公说了个心服口服。
3.从小道理入手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进言就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清道理也是有技巧的。只讲大道理,会让人不易接受,那就不如从小道理入手,层层深入,加以分析,听起来更有道理。
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决心攻打齐国,朝中大臣多数反对,力阻夫差。但他一意孤行,将直言进谏的伍子胥赐死,还下令:“敢谏阻伐齐者死。”
这一天,夫差的儿子友也向他进谏,但他并没有直陈伐齐之弊,而是编了一个故事给夫差听。他说早晨见一只大螳螂欲捕蝉,而一只黄雀也正准备把这螳螂作为美餐。友用弹弓赶黄雀,不料却不慎掉入一个大坑中。
夫差听完,大笑愚笨。友于是说:“我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所以才愚成这样,可天下还有比儿臣更愚笨的呢!”夫差就问:“那是谁?”
太子友于是鼓足勇气说了一番话,终于让夫差不得不深思伐齐之事。
他说:“那蝉、螳螂、黄雀都只贪眼前之物,忘却身后之忧,是贪而愚的。儿臣只顾打黄雀而坠入深坑,也是贪而愚的,但我失去的仅是一只黄雀。父王攻打齐国,想到征服齐国的利益而劳民伤财,疲师伐远,殊忘了越王勾践会趁机来攻打我们,所以说父王比儿臣更愚笨!父王不听大臣劝阻还下了死令。儿臣说完了,请父王处置吧!”
夫差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就没有处罚友,并重新考虑伐齐之事。
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比喻吴之伐齐,这就是以小比大、由浅入深的进言方法的具体运用。应该说,这种方法更容易见效。
由此看来,劝谏进言确是一门学问。把自己的意见、建议巧妙地表达出来,既可使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又可以得到领导的赏识,这就看你能否让良药不苦口,忠言更顺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