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逆来顺受的孩子合理去拒绝(1 / 1)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愿意与人分享,慷慨大方,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将每样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与人分享,尤其是自己心爱的东西。实际上,孩子也应当有拒绝的权利,有时候也会遭到他人拒绝,父母应当教会孩子怎么拒绝别人的要求,如何坦然接受他人的拒绝。

曹勋从小就非常“讲义气”,凡事都“好面子”。刚读初二的他每个月都要靠借生活费来解决寄宿生活的种种难处。难道是爸爸妈妈给他的生活费太少了吗?不是!虽然曹勋家里并不富裕,可是爸爸妈妈会尽力多给他一些生活费,让他在学校可以认真学习,不必因为生活问题而为难。

那是为什么呢?看看这件事。

有一次,曹勋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野游,回来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几个人都饿瘪了肚皮,想着去下馆子,曹勋本不想去,他知道自己一去就要做“冤大头”,可扛不住几个同学一再撺掇,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学校附近就有一家不错的餐馆,几个人进去之后,大鱼大肉地点了一桌,开始大吃大喝。虽然很饿,可是从进餐馆到现在,曹勋一直没有好好吃饭,心里总是想着结账的事情,这一顿下来怎么也得300元左右,自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才200元。

吃完饭后,那几个哥们“很大方”地凑了凑,只凑了100多元,之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曹勋身上,他没办法,一咬牙掏出仅剩的100多元生活费,心想:回头再跟其他同学借点,大不了吃一星期泡面,总之,面子不能丢。

大方虽好,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如果无底线的大方,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困扰和困难,因此,教孩子适当学会拒绝别人是非常必要的。

(1)教孩子坦然接受他人的拒绝

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灌输“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的思想,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明白拒绝别人的重要性。

(2)鼓励孩子独立做事

孩子如果已经具备了独立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父母就不用再为孩子包揽一切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提升才干,才会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恰当的接受、拒绝等。

(3)帮孩子学会做心理指令

父母应当帮助、促进孩子下决心开口,比如“我觉得不能答应她的要求”“我相信他会理解的”。

(4)让孩子坚持自己的决定

有的孩子不敢拒绝同伴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担心别人不和自己玩,害怕自己被孤立,于是,不管别人要什么他都会答应,事后又会后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当中。这就需要家长逐渐培养孩子果敢的品质,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己已经拒绝同伴就要承担被冷落的后果。

(5)让孩子说出拒绝的理由

父母应当教导孩子,不愿意答应别人的要求时,应当直接向对方陈述拒绝的理由,比如,自己身体状况不好、社会条件限制等。一般来说,出现这些状况对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会因为能够理解你的苦衷而放弃说服你,同时觉得你的拒绝是有道理的。直截了当地拒绝如同一盆冷水泼在头上,让人难堪,没有面子。家长应当教会孩子间接地拒绝他人。首先进行诱导,等到对方进入角色后,话锋一转,制造个“意外”效果,让对方主动放弃过分要求。

(6)教育孩子用商量的语气同别人说话

家长应当教育孩子,拒绝他人时应当有耐心,直至对方同意、认可才行。比如,小伙伴非常喜欢自己的洋娃娃,非要抱回家去玩,如果孩子不想让小伙伴抱走自己的洋娃娃,可以用商量的口气对小伙伴说:“这个洋娃娃是我的心爱之物,平时我自己都很少把它拿出去,如果你喜欢,可以在我家里和它玩一会儿,好吗?”这样一来,既巧妙地拒绝了对方,又不至于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7)教孩子采用转折语气

家长应当嘱咐孩子,不好正面拒绝时,应当采用迂回战术,将话题转移,善于利用语气转折:必须做到温和而坚持,还有就是坚决不答应,可也不至于因此反目。比如,可以先向对方表示出自己的同情,可以对对方进行赞美,之后提出理由进行拒绝。之前对方已经因为你的同情和你走在了较近的距离,因此,你的拒绝会让对方产生“可以理解”的态度,进而接受拒绝。

(8)让孩子学会推迟他人的要求

孩子不想答应他人的要求可以采用“推迟”的方法,如“我想好了以后再告诉你”“容我考虑一下”,这些都是委婉地拒绝他人的方法,他人也可以在孩子的推迟中明白其意图,进而避免双方尴尬。

(9)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

孩子单纯而善良,等到他了解自己的某句话、某个动作让同伴不愉快时,他的心里也会不舒服,父母应当给孩子解释,他的行为让对方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波动。等到自己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时,他就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了,也就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对方开心地接受自己的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