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怕生心理,让孩子变成“小外交家”(1 / 1)

6岁的洋洋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男孩,过年的时候,家里有许多客人来拜年,由于他特别怕生人,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敢出来。

爸爸妈妈带他参加朋友的婚宴,他会显得局促不安,当新人入场,音乐响起,大家一起鼓掌的时候,他却大哭大闹,一定要离开,搞得爸爸妈妈很尴尬。

另外,他的胆子也很小,平时爸爸妈妈带他去公园玩,他连波波池都不敢跳进去。反而比他小的孩子在里面玩得非常开心。

怕生,一般发生在8个月到2周岁左右,1周岁左右会达到高峰。是孩子发育过程的必经阶段,孩子害怕看到陌生人,看到陌生人会哭,躲开跑开等,都是怕生的表现。

其实,孩子怕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属于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如果孩子的生活里总是那么几个熟人,他很可能会成为社交孤岛,不仅对新环境缺乏适应能力,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时也会别扭、不自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想消除孩子的怕生情结,家长首先要找出孩子怕生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造成这种“怕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环境因素

现代家庭多为小型的3口之家,住的又是高楼独户,关上门就是一个小天地。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数时间仅面对自己的父母,长年累月无外人接触,慢慢使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最安全,最自在,而见到陌生人则感到不安全。

(2)教育不当会导致“怕生”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就吓唬孩子,孩子因此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让孩子闭门独处。

这些父母都是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使孩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就必然会使婴儿期自然的“怕生”现象延续到幼儿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年时期的个性。

那么,对于怕生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1)父母淡定。对待孩子的怕生问题,爸爸妈妈一定要持有一颗平常心,千万不要当众指责孩子的缺点,要知道,你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怕生,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觉得自己就是个怕生的孩子。

(2)接受孩子的怕生情绪。在遭遇孩子怕生哭闹的情形时,爸爸妈妈一定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拿出博大的胸怀来接受孩子。尽量做到不批评。这一点非常重要,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往往在我们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就忘记自己的怕生行为了,慢慢就会变得大方起来。

(3)多带孩子出入公共场合。去应酬或者出去跟朋友聚会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估计一开始他肯定会排斥或者惧怕,我们要温和对待,要以他为骄傲,以他为自豪。让孩子觉得我们并不因为他的怕生而小看他。

(4)对新环境和家里的来客尽可能事先告知孩子,可预先给孩子设计一下交流用语等,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孩子接待客人,及时表扬。对新环境的适应,可先让孩子进入一个类似的环境,先观察或参与,让孩子感觉到环境的存在,避免让孩子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产生强烈的回避反应。爸爸妈妈尤其不要吝惜自己的称赞,应积极奖励孩子行为进步的表现。

(5)有意识经常带孩子接触外界。如节假日带他到亲朋好友的家走走,去公园或游乐场所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开始我们可陪伴在旁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交换玩具或物品,当熟悉之后可让小朋友们自己玩,使孩子在欢乐中享受到集体的快乐和交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