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与环境有关,指责、怒骂往往会让孩子更加退缩,
小明是个腼腆的孩子,人多的时候,让他说句话唱个歌什么的,他不是支支吾吾不开口,就是哭着跑开了。因此,爸爸每次带小明出门,回家后都少不了批评他一顿:“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这以后,为了避免尴尬场面,爸爸越来越少带小明出门了。
孩子之所以会形成腼腆内向的性格,与父母的少鼓励、多指责有很大关系。腼腆的孩子一般都会自信心不足,父母一味地指责只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可以想象,一个自信心严重受创的小孩,又怎么可能变得开朗大方呢?有很多怕生的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给自己“丢面子”时(比如让孩子招呼人却没有招呼时),都会赶紧向对方解释,“我家儿子太腼腆”或“他是我们家脸皮最薄的”。殊不知,这种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害羞是十分不妥的。这就好似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害羞”的标签,当这种“我是害羞的”的意识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以后他还会利用这个标签来逃避不喜欢的人——这时,害羞就成了孩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要改变这种状况,当父母的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对待孩子害羞的问题。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说话大大方方,响亮清脆,而自己的孩子却扭怩着不愿意吭声,内心里就又气又急,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认为,害羞虽然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而且,害羞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少言寡语,但勤于思考,行动力强,能吃苦耐劳,更富有创造性和实干精神,成年后也不会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因而多能受到他人的信任。
因此,对于孩子那些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只是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害羞”行为,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如果孩子的害羞相当严重,而且既不是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也不是只在一段较短的时期内出现,有可能影响了以后的社会交往和事业时,父母可以耐心地帮助他们进行矫正。
(1)对孩子进行精神投资
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爸妈和长辈要做出相应的“精神投资”。爸妈要注意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他们为自己骄傲,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心;要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对孩子的指责少一点
爸爸妈妈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要辩证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动机,少强调结果,不能一味地指责。同时,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也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讥笑打骂,否则更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幼儿时期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如果大包大揽、事事代劳,或是粗暴干涉横加指责,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因此,爸爸妈妈要多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做得对,要给予肯定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外,还应该鼓励他们下次做好,增强孩子发展自主性的积极性。
(4)请求老师的帮助
在集体生活中,最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家长应该主动与老师联系,将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告诉老师,请老师多帮助孩子,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5)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
对于害羞、不善于交往的孩子,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做招待客人的小主人;鼓励孩子参加班里的一些讨论或活动等。
(6)学会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爸爸妈妈在教育子女时,要采取民主和平的方式,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和善交际、能和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孩子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看见陌生人害羞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