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不必是专业人才,但必定是善于整合资源之人。昭烈帝刘备文不如诸葛,武不如关张,但却是团队领导,就在于他善于用人之所长:智则取其谋,愚则取其力,勇则取其威,怯则取其慎。在任何时代,运筹都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大能力。
赵襄子:以弱致胜的秘密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前633年,晋文公为了称霸,进行了军事改革,设立中、上、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六名将佐为世袭制,称为“六卿”,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成为晋国百年霸业的支柱。先后有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11个家族把持六卿,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担任执政官(正卿)。
然而,晋国成也六卿,败也六卿。至春秋末期,起家六卿的贵族们相互兼并得厉害,最后只剩下智、韩、赵、魏4家,无论谁上台,都会架空晋国国君,拥有独立的地盘与军队系统。
前493年,晋国执政智文子荀跞病故,中军佐赵鞅凭借在军队中的巨大影响力,替代荀跞成为正卿,开启了长达17年的执政生涯,世称“赵简子”。赵简子执政后,逐步将晋国的军政、外交、司法大权全部拢到自己手中。《史记?赵世家》中说:“赵名晋卿,实专晋权!”
赵简子认为要成就大业,就要先培养继承人,因而他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他曾将儿子叫到一起集中训话,并将修身之语写在木牍(制作书简的木片)上,发给儿子,希望他们将之作为座右铭,时时告诫自己,重视学习,不要懈怠。三年过后,他把儿子们召集起来,逐一考校。有的儿子记得木牍上的一些话,有的则完全不记得,长子伯鲁甚至不知道将木牍丢到哪里去了,这让赵简子十分失望。轮到庶子,也就是小妾生的儿子赵毋恤时,他倒背如流。这引起了赵简子的注意,他内心十分高兴,也开始重视起这个庶出之子来。
赵毋恤作为庶子,按照当时的继承人制度,是没有继承权的。但是他性格沉毅,身上没有纨绔子弟的气息,爱好学习,手中经常拿着经典书简。一次,赵简子又将儿子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我将一块宝符藏在了恒山(指今河北大茂山,汉代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名常山,系古恒山),你们谁能找到,我就重赏他。”
赵氏诸子一听,纷纷率领仆人,骑着马朝恒山奔去,有的扒拉树洞,有的翻捡石缝,有的拨开草丛,似乎要把这座山翻个底儿朝天。但是茫茫大山,对于几个人来说,要寻找一块宝符,无异于大海捞针。天黑的时候,所有的儿子都回来了。赵简子问他们找到了没有,他们无不伸出空空的双手摇头。此时,早早就回来的赵毋恤却说:“我找到了宝符。”
赵简子问:“宝符在何处?”
赵毋恤说:“凭借常山的险峻,进而攻占代国,代可为赵所有。”
赵简子大吃一惊,久久地盯着这个儿子,想不到这个年幼的孩子竟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因而废掉世子伯鲁,改立赵毋恤为世子。赵简子病逝后,赵毋恤成为赵家的当家人,世称“赵襄子”。
按照递补次序,智伯瑶(荀瑶)成为晋国的正卿,大权重新回到智氏家族。智伯瑶执政后,极力发展家族势力,并设法削弱其他家族。他对韩、赵、魏三家的掌门人说:“执政者应该以国家为念,晋国丢掉霸主的位置很多年了,我们每家献出一万户给公室,以巩固公室的地位。”
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瑶打着晋国国君的旗号肥己,但慑于智氏家族的强大势力,不敢违命,各自乖乖地献出了一万户。只有赵襄子拒绝了这一要求,他对智伯瑶说:“土地是我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哪敢随便舍弃呢?”智伯瑶大怒,联合韩、魏两家一起攻赵。赵氏打不过三家联兵,便不断撤退。赵襄子记得父亲说过:“晋阳是我们的根据地,如果哪天局势危急,就撤回晋阳,以地理之险抗拒敌人,寻机还击。”
待赵襄子撤回晋阳,智伯瑶很快就率领联军围困晋阳。晋阳墙高沟深,粮食充足,暂时可以挡住敌军。但赵军的弓箭很快就用完了,只怕防御不能持久。这时一个家臣对赵襄子说:“我听说先主公修建晋阳宫殿的时候,曾用荻蒿荆条筑墙,为何不拆开看看?”赵襄子立刻命令众人拆掉宫墙,发现墙体是空的,里面藏了大量的荻蒿荆条,都是制作箭杆的优质材料。赵襄子亦喜亦忧,对那人说:“箭杆是有了,可是制作箭镞的材料从何而来呢?”
家臣说:“先主公当年修建宫殿,曾用大量的铜铸铜柱,正可一用。”
赵襄子立即命令众人将宫殿的铜柱拆下来,熔化后制作箭镞。
当智伯瑶率领三家联军攻城时,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箭雨,联军因此受到重创。就这样,晋阳城被围困了三年,依旧没有被攻破。一天,智伯瑶率领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视察战场地形。看到晋阳东北的晋水时,他顿时心生一计,说道:“晋水绕晋阳城而过,如果挖一条人工河直通晋阳,然后堵住上游,等水足够多的时候,猛然掘开水坝,顺人工河而下的洪流,不就可以淹了赵家吗?”
说完,他因自己的足智多谋而哈哈大笑。韩康子、魏桓子听后先是一愣,随即也陪着笑起来。
实际上,两个人心里苦得不得了。因为韩氏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魏氏的封邑安邑都有一条像晋水一样的河,将大的城市建造在河流旁边,这是发展人口和经济的必然途径,但也容易遭到水淹。智伯瑶既然能用水灭赵,自然也能用水灭韩、魏。韩康子、魏桓子二人心里越想越怕。
晋阳城被水淹后,百姓们全都上了屋顶避难,住在屋顶过夜,在屋顶上生活做饭,但就是不投降。面对危若累卵的局势,赵襄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家臣张孟谈说:“我看是时候了,韩、魏两家虽然跟着智伯瑶,恐怕不是真心的,不如我去说服他们反水。”
当天夜里,张孟谈用一根从城墙上垂下去的绳子出了城,悄悄地拜会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约他们一起反击智伯瑶。二人最初还比较犹豫,经张孟谈说明其中利害,最后终于同意反击。
第二天夜里,智伯瑶睡到三更,只听外面喊杀声不断,赶紧从**爬了起来,发现自己的营帐里全是水。他以为是大坝溃堤了,赶紧叫士兵们堵住水口。可是刚一出帐门,就见韩、赵、魏三家联军驾驶着小船,在攻击落水的智氏士兵,原来是韩、魏用水灌了智伯瑶的大营。智伯瑶没有来得及抵抗,就被抓住处死了。之后,三家联军掉转兵锋,杀向智氏的城邑,彻底灭掉了智氏一族,并瓜分了他的地盘。
就这样,赵襄子以弱势之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纵观赵襄子的一生,首先是他善于隐忍,暗暗积蓄力量,增强自己的实力,不与强者争锋,以庶子出身获得父亲青睐,成为当家人。
之后,又一退再退,躲避强敌,在晋阳扛下了敌人猛烈的攻击。弓箭射完了,就拆掉宫殿,熔铜柱造箭;粮食吃完了,就吃草根和树皮,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但他最终寻得了敌人的弱点,一举获得成功。赵襄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领导者气质,这是他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代以后,赵襄子的侄孙赵烈侯和魏文侯一起得到周烈王的承认,成为诸侯。可以说,赵襄子是赵国的实际开创者之一。
作为赵氏家族的领导者,赵襄子着眼于未来,对形势有准确的把握,并进行了积极布局,使得后代子孙成就了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