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宽大的人,不仅放过了别人,更放过了自己。
岑彭,东汉开国名将,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六,有成就大事的气魄,是光武帝刘秀创业团队中最具襟怀的人物,为光武帝的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为光武帝招揽了很多优秀人才,树立了他爱惜人才的美誉。
岑彭是南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最初担任棘阳县长(汉制,大县主官为县令,小县为县长,合称令长)。刘秀的哥哥刘演起兵反抗王莽政权,攻陷了棘阳,岑彭只好带着家人投奔南阳太守甄阜。
甄阜责怪岑彭没有守住县城,于是扣押了他的母亲和妻子。岑彭无奈,只好率领很少的士兵返回与刘演作战。随着甄阜战死,岑彭受到的束缚解除。他收拢队伍退到宛城,抵御刘演的进攻。在刘演连续围攻几个月后,城里的粮食已经用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岑彭不愿拖累城中百姓,便打开城门向刘演投降。
刘演的部将们都吃过岑彭的苦头,因而对其充满恨意,建议将其杀掉。刘演认为岑彭是难得的人才,为人有忠义的名声,便向更始帝刘玄上书,请求留下岑彭的性命,封给他官职。岑彭被封为归德侯,归于刘演麾下。
更始帝刘玄的政权内部争权夺利,他本人也对功臣不放心。在大臣李轶和朱鲔的撺掇下,他杀掉了刘演。这使得刘演的弟弟刘秀彻底寒了心,从此与更始帝刘玄离心离德。刘演死后,岑彭被调拨到大司马朱鲔的属下,担任校尉。岑彭追随朱鲔讨平了淮阳郡,被升迁为淮阳都尉。岑彭平定了淮阳守将徭伟发动的叛乱,因功升迁为颍川太守。当刘茂率领他的势力攻占颍川时,岑彭没有办法履行职务,只好投奔河内太守韩歆。
更始帝二年(24),刘秀进军河内。岑彭劝韩歆归降刘秀,但韩歆不听,最后战不过,才被迫投降。刘秀要杀韩歆,岑彭说:“我曾是大将军刘演的旧部,他对我有救命之恩,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他就被杀了,这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恨。今天见了他的亲人,我愿意誓死效命。”他又劝刘秀不要杀韩歆,说韩歆是个仁人君子,是创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才。刘秀很高兴,赦免了韩歆,封岑彭为刺奸大将军。刘秀非常看重岑彭的才能,对他委以重任。当时吕植在淇园拥兵,岑彭请命劝降他,既避免了血战,又壮大了刘秀团队的力量。
更始帝三年(25),刘秀在河北千秋亭称帝,是为光武帝,任命岑彭为廷尉。当时天下尚未统一,刘秀与刘玄二帝并立,赤眉军和其他曾经反抗王莽的起义军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坚守洛阳,刘秀麾下的11名大将一起率军围攻,连续几个月都没能攻破。岑彭献上劝降的计策,得到光武帝刘秀的认可。尽管朱鲔是杀死兄长刘演的主谋,但那是私仇,现在刘秀已经贵为皇帝,应该顾及公德,因而承诺朱鲔投降后不会对其进行报复。
岑彭去城下劝降,对他说:“我从前受到您的大恩,一直想报答但没有机会,现在更始帝败亡,您坚守城池还有什么意义呢?”朱鲔担忧遭到清算,得到岑彭的保证便归降了。刘秀赐封朱鲔为扶沟侯、平狄将军。
岑彭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位置靠前,为光武帝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与吴汉的好杀、贾复的武勇有所不同,但凡能够不用武力征伐的,他都采用招降手段,不多杀戮,将损失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削弱对立面。他非常严格地约束士卒,对百姓秋毫无犯,获得了广泛的美名。光武帝称帝后第五年,交趾郡、荆州等地方依旧没有平定,岑彭给交趾州牧邓让写信,说明光武帝的仁德与威福,不发一兵一卒便将其归附于东汉政府。岑彭又命令偏将军屈充向江南发布檄文,先后将江夏、武陵等郡归附于东汉政府。
岑彭是创业团队中典型的领导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宽广的胸怀,能够收纳各方阵营中的人才为己所用。对于品德好、声望高、能力强的人,他极力保全,即便曾经是敌方阵营的人物,他也会向光武帝求情,这奠定了东汉发展的人才基础。岑彭的一些决策方式,也影响到了光武帝的认知,使光武帝迅速地用最小的代价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开明的王朝。
反观那些失败的创业团队,不仅缺乏有胸襟的领导者,在发展了基本盘之后,也缺乏吸纳外来人才乃至地方人才的能力,仅凭最初的创业伙伴支撑局面。这导致他们在不断扩大事业的过程中缺乏人手,无法进一步发展,更甚者嫉贤妒能,内部倾轧不断,最终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