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善于分析的管理大师(1 / 1)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项技能,它不是通过继承得来的,也不是被人赐予的,更不会被人夺走。

汉初,朝廷与匈奴作战,多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白登之围”,汉高祖率领的汉军被匈奴大军包围,将士们饥渴多天,最后连弓都拉不开了。若非陈平用奇谋,让匈奴单于将包围圈打开一个口子,汉军得以逃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之后汉朝以和亲的方式来保证和平,然而这不能完全避免匈奴的侵袭。汉文帝即位后,匈奴依旧经常在上郡、渔阳郡一带捣乱,让汉王朝始终处于匈奴的阴影下。这时,一个牛人出现了,他就是晁错。

晁错上书汉文帝,认为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民众。他的意思就是,打仗优先考虑的应该是选将,让优秀的将领来统兵,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选将的思路,其实是个管理学问题。对于部门发展来说,部门经理(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部门领导选对了,部门的工作效率就高,部门就能够良性运作,不断产生效益。反之,部门领导选错了,整个部门的工作就会出现问题,企业也会受到拖累。

晁错说完选将,接着说强兵。他认为在战场上取胜,有三点非常重要。

其一,占据有利地形。也就是在战前进行全方位的侦查,充分了解战场环境,这样才能依靠地理之便占据战场的主动性。步兵、车兵、骑兵、弓弩、长戟、矛铤、剑盾等不同的兵种和武器,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且各有优势。如果在战场环境中士兵无法发挥兵种和武器的优势,就可能出现10个士兵打不过一个敌人的情况。

以骑兵为例:在平原地区,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优势能够碾压敌人;但是在崎岖的丘陵或沼泽地区,骑兵则会遭到步兵伏击,尤其是重骑兵更会成为靶子。这一点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同样有借鉴意义,那就是要了解市场环境,充分做好产品调研。

其二,对士兵的训练。士兵没有经过训练,就不能形成对将领的服从习惯,也就无法很好地执行军令。这将导致士兵进攻时行动迟缓,追不上敌人;撤退时跑得比谁都快,打乱撤离的队形。前方的军队已与敌人短兵相接,后面的队伍还拖拖拉拉,不能协同作战,犹如一盘散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一百个人也无法击败训练有素的十个敌人。这也是一个管理学问题。好的员工,本质上就是好的士兵。管理得当,他们就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缺乏管理或无管理,他们则犹如散养的羊,不可能产生任何效能。

其三,器械要精良。刀剑等武器不精良,就犹如赤手空拳;盔甲不坚固,就像光着身子作战;弓箭射不远,就和手持短刀差不多;射箭但是命中率不高,就如同没有射一样;射出的箭击中了敌人,但不足以致命,就像没有箭镞一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中的设备,如果是落伍的、老旧的、不配套的,故障不断,就会使效能大大下降,而且工作频频出错。

当然,它本质上仍是管理学问题。兵法上说,武器不精良,就是把士兵的性命交给敌人;战士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就是把将领的性命交给敌人;将领如果不能胜任,那就是把国家交给敌人。所以,君王选将是非常重要的。晁错从选将、强兵、利器三点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谓经典。他不是张良、陈平式的人物,所以没有什么奇谋,但是他的建议都切实可行,完全具备可操作性。汉王朝一旦按照他的章程行事,就不会被敌人找到漏洞而轻易侵袭了。

战国的历史上,燕、赵、秦都与匈奴接壤,且不说赵、秦这样的强国,就是二流的燕国也能单挑匈奴。为何到了汉朝竟然要用和亲的方式才能确保和平呢?很显然,症结就在晁错说的那三点上。

晁错向汉文帝分析了地理位置和管理问题,而后分析了敌我优劣。这属于对竞争对手的调查和研究。先说劣势,翻山越岭,跨越险阻,中原战马的耐力不如匈奴,此其一;在危险的道路和逼仄的地方一边奔驰,一边射箭,我们的战士不如匈奴,此其二;在恶劣的环境里,忍饥挨饿,备尝艰辛,我们的士兵也不如匈奴,此其三。再说优势,在平原上用战车突袭,骑兵奔袭,协调作战,匈奴不如我们,此其一;士兵穿着坚固的铠甲,用长枪和强弓杀伤敌人,就武器优势来说,我们有胜算,此其二;五人为伍,十人一什,共同进退,匈奴人打不过我们,此其三;射手埋伏在阵后,万箭齐发,集中力量射杀敌人,匈奴的皮甲和木头盾牌几乎没有防御性,此其四;各个兵种配合,各种武器结合使用,步兵肉搏,匈奴没有胜算。总体来看,敌人的优势有三,我们的优势有五,如果动员十万人去对付只有几万人的匈奴,无异于以十打一,必定能够获胜。晁错还进一步指出,以敌制敌,这是我们的传统战略。利用归附的游牧部族与匈奴作战,用其长攻敌人之长,这种分化瓦解、以夷制夷的思路,多为后世战略家使用。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彼此攻伐,最终走向灭亡。曹操将匈奴分为五部,使之不相统属,形不成合力,只能听命于中原王朝。在这一点上,晁错早就给出了战略指导。

晁错的文章《言兵事疏》,实际上是最早的管理学理论著作。汉文帝非常赏识晁错,极为重视他的建议,提拔他为中大夫,作为自己的政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