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忘了为什么出发的人,走不远(1 / 1)

天底下的失败者有一个共性——可以承受苦难,却担不起突如其来的福分。

陈胜是拉开秦末反抗序幕的第一人。他本来只是出身底层的小人物,但因为有胆识,竟然举义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然而面对胜利,陈胜忘记了初衷,在事业发展的早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仅过了半年就兵败身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朝廷征召大量戍卒去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就在人群之中。因为长得比较魁梧,他被任命为屯长(小队长)。他和900多个农民在两个军官的驱使下,日夜不停地朝渔阳进发。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天开始下起暴雨,道路也被洪水冲垮,导致他们一行人无法继续前行。眼见如此,戍卒们非常恐惧,怕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国的法律,征召的戍卒没有按期限到达,会全部被处死。

人一旦处于极端的困境,就会铤而走险。也就是说,恐惧令人勇敢。陈胜看透了这些软弱可欺、被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的内心,便找到另一个屯长吴广。他虽然与吴广不是故交,但同为戍卒一起行走后,便经常在一起聊天,因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陈胜对吴广说:“我们现在去了渔阳是死,逃跑被抓住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为何不选择干一番大事业呢?”

为了说服吴广,陈胜向他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天下人对秦国的严苛统治,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来不该即位,该即位的是始皇帝的长子扶苏,但他因屡次进言而被杀掉了。还有个名叫项燕的楚国大将,很受百姓爱戴,现在百姓不知两人生死,我们可以借他们的名义起事。”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识,便力挺他起义。

陈胜和吴广都是底层出身,以底层出身去推倒贵族,这在秦之前还没有发生过。陈、吴二人觉得自己的影响力不够,因而决定借鬼神的预兆为自己戴上神秘的光环。他们在一块布帛上用朱砂写上“陈胜王”三个字,塞进渔人送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们将这条鱼煮熟,吃饭时发现了布帛上的字,都感到很惊奇。戍卒们宿营时,吴广潜伏到一堆比较远的篝火边,模仿狐狸的叫声,并大声喊叫:“陈胜王,大楚兴。”入睡的戍卒们被这怪异的叫声吓醒了,从此看陈胜犹如看伟大的人物一般。“篝火狐鸣”的把戏,的确有些装神弄鬼的意味,但是对于没有文化、愚昧的下层戍卒很受用,陈胜、吴广在这群人中树立了威信。这一点,在后世的反抗者中,不论是黄巾军还是红巾军,乃至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都无一例外地被效仿,成为一种号召方式。

一天,吴广趁押解他们的军官喝醉,故意扬言说要逃走。喝醉的军官大怒,挥舞着鞭子要教训吴广。这一行为犯了众怒,被群起而攻之。在混乱中,吴广抢夺了军官的佩剑,将他杀死。陈胜也杀死了另一个军官。陈胜将900个戍卒召集到一起,开始了他的演讲。他站在一个土台上说:“我们遇到了大雨,已经耽误了期限,超了期限按律当斩,就算侥幸不死,到了边塞也还是会送命。”之后,他说出了那句响彻历史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戍卒们受到他的感染,纷纷高呼起来,愿意为他驱驰。

从陈胜的起义准备和一系列的操作来看,他很有胆识,而且充满组织才能和领导天赋,知道如何为发动起义做铺垫,也知道如何鼓动人心,利用人心。他和众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并修筑祭天的坛,一起盟誓,以公子扶苏、大将项燕的名义发动了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很快就拿下了大泽乡。接着,他们又夺取了蕲县县城。

陈胜起义的消息不断扩散,人们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他的队伍。随着起义的队伍越来越大,人才也越来越多。不到一个月,他们就攻克了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酂县(今永城西)、苦县(今鹿邑县)、柘县(今柘城县)、谯县(今亳州谯城区)。

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陈胜意识到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首先要占领有战略价值的区域,因而他率兵直指“陈”这个地方。在春秋时期,陈是陈国的国都。后来,楚国灭掉陈国,也曾迁都到陈,将其作为都城。秦统一六国后,陈成为郡守的驻地,可见这里位置之重要。当陈胜率领600多乘战车、1000多名骑士、上万名步兵杀来时,郡首早就逃得没影了,只有副长官郡丞还在抵抗。不过,他们哪里是陈胜的对手,因此很快就失败了。

陈胜进城之后,召集了三老(掌管当地教化的官)和有名望的人。这些人虽然不是底层百姓,但是对秦国的暴政早已不抱希望,因而纷纷劝陈胜称王。陈胜就这样戴上了象征权力的冠冕,建立了“张楚”政权。张楚这杆大旗,拥有极强的号召力。痛恨秦朝统治的百姓们似乎看到了光芒,纷纷杀掉本地主官造反,反秦的烈火在全国各地燃烧起来。此刻,陈胜的事业发展到了高光期。他任命吴广为假王(相当于王的副职),让他率领义军主力向西攻击荥阳,取道函谷关,拿下秦国的都城咸阳;命令宋留率军攻打南阳,入武关,迂回夺取关中;命令将军武臣、邓宗、周巿、召平各率一支人马,北渡黄河,进攻原属赵国的地域(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进攻九江郡,把起义的烽火点燃到淮南。与此同时,起义军还进攻了原属魏国的大梁地区。起义军四面出击,前方似乎闪烁着一片光明。

不过,陈胜的好运气很快就用完了。率领义军主力的吴广到达荥阳城下后,发动了多次攻击,都未能夺下这座城池。陈胜改变策略,命令大将军周文在吴广牵制住秦军主力的同时率兵向西,绕过荥阳,直奔函谷关。沿途百姓纷纷加入,一时间士兵人数发展到10万。秦二世得知后,立刻赦免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刑徒,任命少府章邯为将,率领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抵挡起义军。周文不是章邯的敌手,兵败自杀。

章邯击败周文后,继续向东攻击起义军。此时,进攻荥阳的起义军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吴广则被与他不合的将领田臧假借陈胜的名义而杀。事后,陈胜不但没有治田臧的罪,反而赐予他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为上将军。关于吴广的死,究竟是否陈胜授意,历来没有定论,但从他对田臧的态度来看至少是默许的。毕竟,此时的陈胜已非起兵时的陈胜。有个曾和他一起种田的农民来拜访他,住在他的宫廷里,因是熟人,出入比较随便,也总是提起陈胜贫穷时候的事,这让陈胜很没面子。经他的宾客一挑唆,陈胜就把这个人杀了。当年说过的“苟富贵,勿相忘”,早已被他丢到了爪哇国。

陈胜任命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监督和管理大臣与将军们。这两个人贪婪成性、心胸狭窄,凡是他们不喜欢的将军都会加以迫害。一些将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回来后还不能避免被投入牢狱。陈胜不按照法司的规矩办事,完全信赖这两个小人,导致很多人离开了他,也使得原本发展迅猛的起义军四分五裂。

陈胜为王后的种种表现,也直接影响到他的将军们。他们不断争夺权力,逐渐成了一盘散沙,似乎已经忘记了推翻秦国的目的。北征的将军武臣自立为赵王,拿下燕地的将军韩广自立为燕王。周市夺取了魏国旧地,虽然没有自立为王,但却将魏国王室的后裔宁陵君魏咎立为王,自己则担任魏相。起义军将领们的涣散,给了秦军大将章邯调整的机会和时间。他杀向陈县,直取起义军的心脏。陈胜亲自领兵血战,无奈不是章邯的对手,只好逃到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但最终被叛变的车夫庄贾杀死。

陈胜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占据了先声,各地起义军都奉他为王,原本有道义上的优势,但是他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导致将帅离心离德,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