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问鼎·事业成败与人性(1 / 1)

事业之成功,往往是人性之成功,反之亦然。彼此转换角色,你就能知人之痛、知人之乐;合作与协同,拥有共同的目标,你就能获得支持。《道德经》云:“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管理任何一个团队,其实都是对人性的掌控,发挥人性的优势,控制人性的弱点,避免人性的缺点。人对自我的鞭策,人与这个世界的相处,也是如此。

秦惠文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打败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大他的贪婪,放纵他的野心,让他自己消耗自己。

巴蜀地区有巴、蜀、苴三个小国和一些部落,秦国一直想把自己的版图扩大到这一地区。大河从巴蜀流入楚国,它是一条非常便捷的水道。《华阳国志》中记载,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因此,兼并巴蜀对秦国一统天下意义重大。但是,从秦国通往蜀国要经过很多险峻的大山,无路可通。如果秦国花大力气修路,一则需要很多年,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二则就算修通了,秦国抢夺地盘的阴谋也可能败露了。巴、蜀等国虽小,但凭险地据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国的计划恐怕会失败。

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呢?那就是利用人性的贪婪。秦惠文王知道蜀君是个贪婪的家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秘密让石匠雕刻了五头巨大的石牛,说秦国获得了传说中的神牛。秦王命令侍从悄悄地将黄金放在石牛的屁股下,对外宣称神牛拉出来的是黄金。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蜀君的耳朵里。蜀君抓耳挠腮,于是派使者到秦国,希望秦国能把传说中的“神牛”交给蜀国来照料。

秦王答应了蜀国的这个要求,但是面露难色地对使者说:“秦蜀之间道路不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秦国哪有力量将神牛送到贵国呢?”使者立即回到蜀国,将这番话禀报了蜀君。

蜀君大喜过望,命令他的五个大力士率领民众修筑通往秦国的道路,遇到悬崖就修建栈道,遇到河流就架设桥梁。

就这样,蜀国以举国之力修通了这条通往三秦的路。为了能将神牛运回蜀国,桥梁修得十分坚固,栈道修得也极具承重能力。在运回牛的过程中,蜀君的五个大力士死了四个。

牛被运回去后,蜀王发现自己被骗了,但他也无可奈何。他修通的路,暂时成了秦蜀之间贸易和往来之路,被称为“金牛道”。秦国的商人中,当然也不乏间谍,经常往来于这条路上。

蜀中三国,蜀的国力最强,曾试图兼并苴国。苴国人立刻向巴国求救,但巴国也不是蜀国的对手,便请求秦国施以援手。

这给了秦国出兵的借口。秦王向大臣们咨询意见,张仪主张攻韩,司马错主张攻蜀。司马错的建议总结起来有两点:其一,得到巴蜀,能够扩大秦国的纵深(得其地足以广国);其二,从巴蜀能获得人、财、物,提升秦国国力(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秦王接受了司马错的建议,命令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秦国大军走金牛道攻蜀。

蜀君得知消息后,吓了一跳,亲自率领军队到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但蜀军哪里是秦军的对手,他们被秦国的锐士杀得大败,蜀君也狂逃而去,但还是被追上的秦军给杀死了。

就这样,蜀灭亡了。灭掉了最大的国家,灭小国只是顺手牵羊而已。苴、巴的君主成了秦军的俘虏,都被降为部落酋长级的“君长”,蜀君的王室后裔则被降封为侯。

至此,巴蜀正式被纳入秦国地盘,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支持。秦国也因此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

事业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人格的成功、人性的成功。

贪婪是人的本性,但有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贪婪,有的人则任贪婪吞噬掉自己。

成功的人,善于利用人性的贪婪。这个贪婪,一方面是人的进取心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人的重大缺陷之一,它会将人带到沟里,落入他人设下的陷阱中。

秦国就是利用蜀君的贪婪,让蜀君放弃自己的战略优势,踏上了自取灭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