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小人予以利(1 / 1)

一个人最在意的东西,就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弱点。因此,商人因逐利而亏损,是世上常见的悲剧。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累官至参知政事(实际的宰相)、中书令兼尚书令。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但反映了他以国家和人民为先的情怀,也体现了他的办事能力。

庆历新政后,范仲淹的改革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为了削弱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内斗,范仲淹请求外放,先后在邓州、荆南府、杭州任职。皇祐二年(1050),吴州、两浙路出现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杭州太守任上,史载“吴中大饥,殍殣枕路”,很多人都被饿死了。

杭州存粮较多的地方有三个:一是寺庙,寺庙有大片寺田,常年租给百姓,积攒了大量的粮食;二是富户;三是官仓。问题是,寺庙是吃四方的,是檀越施舍给寺庙,没有听过寺庙施舍给檀越;至于富户,饥荒之年都趁机提高粮价,饥民们哪里买得起;官仓的粮食则是公库,没有朝廷的旨意,主官无权开仓放粮。

范仲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饥荒问题:首先,召集各大寺庙的住持,建议他们扩建庙宇,因为饥荒,工价比较便宜,这就解决了一些人的吃饭问题;接着,翻修杭州的官衙、公仓,招收工人搞公共设施建设,为使用官仓粮食提供了正当理由,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最后,发布榜文,提高杭州的粮价。一些人感到不解,饥荒时提高粮价,这不是坑人吗?

两浙一带发生大饥荒,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供不应求,短期内官方又没有能力将大量粮食运输到灾区。范仲淹提高粮价后,周边地区的粮商和米贩纷纷将谷米运来以牟取暴利,就连非常偏远的地方也有人将粮食运来。等到各地的粮食云集杭州时,范仲淹便宣布恢复原来的价格。这时候,商人们都囤积了大量的米粮,价格甚至比饥荒前还低,因为运出杭州的费用超过了粮价,一些商人不得不降价卖掉粮食。

范仲淹很清楚饥荒与供求之间的关系。两浙饥荒,不是整个宋王朝都缺粮,而是区域性缺粮。饥民买不起粮食,是因为商人们趁饥荒囤积居奇。但他又不能用自己的权力去打击商人,因为这些商人背后都有官僚背景,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

当粮食短缺,也就是供不应求时,粮价必然会上涨;反过来,当供大于求时,则粮价必然会下跌。只要改变供求关系,饥荒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当然,在短期市场没有发生变动前,他及时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让寺庙扩建、改造公共设施,暂时收留饥民,避免了饿死人的事继续发生。

这一年的灾荒非常严重,两浙路的州县饿死不少人,但杭州的损失却很小,没有发生饿死人的事,这是因为范仲淹举措得当。很显然,范仲淹不仅有经济学的常识,而且深通人性,充分利用商人谋利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不用政府花一分钱,就使得大量粮食被运到杭州,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范仲淹对官员的要求很严格。庆历新政时考核官员,他一手拿着考核报告,一手拿着笔,凡是不称职的官员,就在花名册上划掉,被时人称作“一笔勾销”。

和他一起搞新政的富弼都不看下去了,对他说:“你一笔下去,就会让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好过一路人哭。”范仲淹说的是“路”是北宋的行政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省。

范仲淹虽对官员考核严格,但用人上又能做到注重才能且不拘小节。孙沔、滕元发都曾被朝廷处罚而罢官,但范仲淹请他们做自己的幕僚。他的朋友对此感到不解,范仲淹解释道:“有才能且人品好的人,朝廷迟早会用他们;不幸蒙受污点的人,负有才能,不用他们就真的成为遗才了。”正因如此,范仲淹帐下人才很多,这也是他无论在政事还是军事上都能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