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纸上谈兵者、眼高手低者屡见不鲜,随声附和者、唯唯诺诺者比比皆是。真正能掌控各种局势走向乃至掌握自己命运走向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显山露水,既能办大事又能解决小问题的高手。不要迷信天赋与学问,高手都是在世事中练出来的。
管仲:用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好的结果
用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好的结果,即便力量足够强大,也要懂得慎重使用所掌握的力量,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黄金法则。
衡山国是齐国的邻国,民风剽悍,擅长制造锋利的兵器。齐桓公早就想吞并这个小国,奈何它地形复杂,兵虽少但善战,是一块硬骨头,强行吞并可能会卡在嗓子眼里,把自己噎死。
管仲认为,不必用军事手段就可以降服它。鉴于衡山国以制造武器闻名,管仲就下令购买该国的刀剑、戈等各种武器。起初,衡山国尚能够供应;但随着齐国购买量增加,从事武器制造的人就不能满足其需求了。于是一些人开始转行从事冶铁和锻造,那些制造兵器的人因此发了财,衡山国的国君也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进一步使衡山国的人扩大武器经营,管仲下令提高购买武器的价格,买一把刀剑的钱可以买几车粮食。衡山国的人看到有这么好的买卖,连那些种地的人也加入冶铁和锻造的行列,导致大量农田荒芜。这使得衡山国的产业变得非常单一,成为一个纯粹的武器出口国。源源不断的暴利,让衡山国的国君昏了头;大量的武器被生产出来,堆积在仓库中。就这样过了几年,齐国突然中断订单,导致衡山国的武器全部滞销。
取消与衡山国的订单后,管仲又使出另一招,就是高价收购粮食。齐国以大国的体量,很快就将周边地区的多余粮食买完了,使得衡山国无粮可买。衡山国原本是一个生产体系完整的国家,但由于齐国多年来源源不断的武器订单,国人放弃了种田、织布等产业,只剩下冶炼和锻造。眼看衡山国内的储粮很快就吃完了,附近地区又没有粮食可卖,那些曾经从事农业的人再来种植,发现农田多年无人经营,早已荒芜不堪,水利设施更是没有完备的。甚至为了炼铁,他们砍光了山上的树木,导致环境极度恶化。
不久,齐国大军压境。面对饥荒、贫困和封锁的社会形势,衡山国只好投降。
用同样的办法,管仲还灭了代国。只不过代国盛产的不是兵器,而是狐狸皮。
本来兵器、狐狸皮是这些国家的特产,也是它们的经济支柱之一,但是一旦变成国家的唯一经济来源,就只能任凭他人拿捏了。由于产品、销售渠道的单一性,供货商势必会对唯一市场形成依赖。衡山国、代国正是因为对齐国形成了依赖,才遭到反制,最终被卡住了脖子。
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套路,不但能用来对付小国,也能用来对付和自己体量差不多的国家。
鲁国和齐国的力量,原本没有太大差别。作为周天子封到东方的藩屏,鲁国和周天子的关系比和齐国还要近。齐国有一任君主齐哀公,甚至还被周天子叫到王廷去烹杀。
乘丘之战中,齐国甚至要联合宋国一起,才能攻打鲁国。鲁国是一个典型的纺织业大国,生产的鲁缟(一种未曾染色的白色薄绢)非常出名。有俗语说:“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
管仲让齐桓公带头穿用鲁缟缝制的衣服,为此贵族们纷纷效仿,老百姓中也流行起这种风气。这导致鲁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鲁国人为了完成增加的订单,很多人改行生产绢,蚕丝需求量增加,养蚕的人也多了起来,桑叶的需求量也跟着增多,不少人改稻田为桑田。大量的人从事丝织品行业,导致农业荒废,其他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
为了增加鲁缟的进口量,管仲一再提高购买价格,齐桓公甚至禁止本国商人从事生产,只允许购买。这导致鲁国的订单一再增加,利润疯长。贪欲导致这个行业急剧扩张,其他行业都偏废了。在农业时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减少,必然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鲁国很快就发生了饥荒,只好向邻国齐国购买粮食,但齐国已发布出售粮食的禁令,所以鲁国一粒米也没有买到。而其他国家距离鲁国比较远,运输成本很高,购粮价格算下来比往年翻了好几倍。为了活命,老百姓纷纷逃亡到齐国,使齐国的人口大大增加。在战国时代,人口就是实力。鲁国经过这场经济战,人员减少,国力大损,从此就衰弱了。
那么,能否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大国呢?当然可以。楚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挑战过周天子的权威。周王室衰落后,中原各国更不把它当回事儿了。齐国要称霸,最大的障碍就是楚国。如果双方进行军事较量,齐国未必能胜;即便是胜了,也是惨胜。楚国盛产鹿,管仲就从鹿下手,高价收购鹿。这让楚国国君误以为齐桓公沉迷于娱乐。同时,楚国人为了获取暴利,开始放弃本业去捕鹿,甚至做驯养鹿的营生。
楚国是个大国,虽然因为捕鹿和驯鹿耽误了粮食生产,但是它可以向周边国家购买粮食。不过,管仲很早就号令周边国家不要把粮食卖给楚国,即实施粮食封锁战略。
楚王发现这个问题时,已经来不及扭转社会形势了,只好向齐国低头。这就是“买鹿制楚”。
管仲是一位超越其所处时代的卓越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经济学思想,比如雕柴画卵、藏富于民。他还能够改变思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军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