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临头才想起临时抱佛脚,佛没踢你一脚,是因为佛境界高、脾气好。想要结在关键时刻能用得上的“善缘”,就要在平日里多种“善因”。
刘渊是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也是汉赵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以匈奴人的身份,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王朝,这一方面与他一流的军事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有关。
刘渊是一个典型的、被汉化的匈奴人,这一切都与曹操管理匈奴人的政策有关。东汉末年,南单于率领部众入塞,帮助东汉政府讨伐黄巾军,自此留在汉地。到曹魏时,曹操将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一部单独设部落帅,互不统属,从而减弱其势力。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后,基本上延续了这一政策。当时左部驻地在太原的兹氏,右部驻地在祁地,南部驻地在蒲子,北部驻地在新兴,中部驻地在大陵。从大的范围来看,匈奴五部分布在晋阳的汾水和涧水流域,地属并州。为了加强控制,司马氏政权将匈奴各部的年轻贵族们集中到洛阳来学习,刘渊也是其中一员。
刘渊的远祖据说是西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汉高祖刘邦曾将宗室女以公主身份嫁给冒顿,并相约为兄弟之国,故而西晋时匈奴左部贵族自称刘姓,以汉室后裔自居。
刘渊年少时以孝顺知名,母亲去世时,他悲伤得泪流不止,不能自已。曹魏司空王昶很欣赏他的人品,派人去吊唁,自此刘家开始与北方世家大族结缘。少时的刘渊十分好学,拜上党大儒崔游为师,学习《诗经》《周易》《尚书》。他特别喜欢《春秋左氏传》和《孙子兵法》,到了能背诵的程度。他也喜欢历史,能与当时的学者讨论《史记》和《汉书》。太原人王浑(王昶之子)名望很高,曾公开称赞过刘渊。刘渊不惜以匈奴左部所产的宝马相赠,王浑让儿子王济回拜。刘渊与太原王氏三代为世交,也开始受到并州一些豪族的接纳。刘渊出手阔绰,不断以名马相赠,短短几年就在太原、上党一带有声望的世家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刘渊博通经史,也很重视本族的弓马,经常跟随匈奴的骑士和射箭高手学习。他弓马娴熟,能够左右开弓,射连珠箭,在匈奴人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再加上他身高八尺四寸,膀大腰圆,一部胡须垂到腰间,气势十分不凡,就连西晋的一些名士都认为他是非常之人。王浑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刘渊,使他得到召见的机会,宾主交谈得十分愉快。
事后,司马炎对王浑说:“刘渊真的令人印象深刻,春秋的由余、汉代的金日磾也不过如此。”王浑毫不客气地说:“刘渊的文韬武略超过由余、金日磾太多了,陛下要经营东南(指东吴),可以让他领兵,不愁不一鼓**平。”司马炎对王浑的建议十分感兴趣,又咨询大臣孔恂、杨珧的意见。孔、杨二人听后,坚决反对,他们都认为刘渊是枭雄,一旦拥有独自领兵的机会,就如同龙游大海、虎入深山,而难以控制。司马炎这才作罢。
泰始六年(270)以后,秃发鲜卑部多次反叛,西经的秦州刺史胡烈和凉州刺史杨欣相继被杀。西晋派兵讨伐,均以失败告终。晋武帝下诏寻求能平叛的将帅,尚书仆射、上党人李憙推荐刘渊为帅。眼见刘渊再次拥有独领一军的机会,孔恂再次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秃发鲜卑部的反叛只是小害,让刘渊去平叛将会酿成大害。司马炎再次放弃重用刘渊的打算。尽管刘渊早年未能得到西晋王朝的重用,但从朝廷重臣一再推荐他担任军事统帅这件事来看,他早年在并州种下的种子已经发芽。
刘渊胸怀大志,固然得到了一些朝廷重臣的重视,但同时也遭到部分士大夫的忌惮,故而有人向司马炎建议杀掉他,这令他非常忧惧。东莱人王弥与刘渊交好,准备离开洛阳回乡。刘渊在九曲河边为他践行,倾诉衷肠:“我因与王浑、李憙是同乡,故而他们向朝廷推荐我,可是有些人妒忌我,竟然进言害我。其实,我并无做官之心,恐怕会死在洛阳,再也无法与你相见了。”
话刚说完,刘渊悲愤长啸,声音悲凉慷慨,使在座的客人都流下了眼泪。这事被司马炎的同母弟、齐王司马攸知道后,便派人去了解情况。得到呈报后,他立刻进宫向司马炎进言说:“刘渊是一个霸才,应该赶紧杀掉他,不然并州就无法长久安定了。”王浑立刻阻止说:“刘渊是一位长者,我可以为他担保。我们以诚相待,都是用德行感化远方的人使他们归附,怎能因胡乱猜忌而杀人呢?”司马炎接受了王浑的劝谏,没有杀害刘渊。
咸宁五年(279),匈奴左部帅刘豹去世,刘渊回去奔丧,暂时代理左部帅。10年后,刘渊正式被任命为北部都尉,获得管辖一部匈奴的实权。期间,他将在洛阳学到的知识用到部族管理中,申明法令,力倡公正,打击不法之徒,得到了下层牧人的拥戴。他轻视钱财,经常接济败落的并州士族阶层,得到了一大批士子的投奔。乃至幽州、冀州的名士都因为他的名望,愿意为他效力。
永熙元年(290),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刘渊终于松了一口气,感觉架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把刀终于消失了。新继位的是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由外戚杨骏辅政。他们对刘渊缺乏正确的认识,直接授予他五部大都督,封爵为汉光乡侯。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司马氏诸王火并,再也无暇顾及并州的事。匈奴五部的贵族们经常与刘渊书信往来,实际上已经收归在他的旗下。当时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第十六子)暂时控制了皇帝,获得了朝政大权,便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后来又封他为冠军将军,希望他能为自己效力。刘渊建议司马颖以邺城(今河北临漳)为根据地,像当年的曹孟德一样另外建都,独立发展势力,这样盘踞在洛阳的其他宗室力量就鞭长莫及,然后将各怀鬼胎的贵族分散击败。司马颖大喜,封刘渊为北部单于、参丞相军事,让他回并州召集部众。从此,刘渊开始放飞自我。
刘渊回到并州的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后,匈奴贵族刘宣立刻率领一干人拥戴他为大单于,聚集起能控弦的战士5万人。不久就传来司马颖战败,带着皇帝向洛阳方向奔逃的消息。刘渊跺着脚说:“司马颖真是个蠢材,不听我的话,但我与他有约定,不能不去救他。”刘宣等人立刻反对,认为司马氏家族兄弟相残,正是他们恢复呼韩邪(汉武帝时南匈奴单于)事业的机会。
刘渊认为刘宣说得对。不过,他认为做呼韩邪那样的人,志向还是小了一点,要做就做出汉高祖那样的伟业,就算次一等也要能像曹操那样。他认为,刘备以益州的一州之地与天下抗衡,是因为打出了汉的旗号,得到了想光复汉王朝的有识之士的支持。他是汉朝皇帝刘氏的外甥,应该打出汉的旗号。
元熙元年(304),刘渊在南郊筑坛祭汉高祖刘邦、蜀汉昭烈帝刘备,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自立为汉王,并设置百官与官署。乱成一团的西晋王朝得知后,立刻派司马腾率兵来剿,结果战败。司马腾逃往山东,刘渊趁机夺取了太原、泫氏、屯留、长子等大片土地。
西晋王朝为了剿灭刘渊,不断派兵进攻,但几乎每次都大败亏输。先前刘渊布下的线,都开始发挥作用,那些听闻他名望、曾与他交好的上层势力纷纷归附。上郡四部鲜卑大人陆逐延、氐族部落大人单征、早年的好友王弥、起兵的石勒都率领人马前来,都被刘渊授予官职。
永嘉二年(308),刘渊正式称帝,建立了“汉国”政权,迁都平阳。因其主要力量在河北,故而又称“汉赵”“前赵”。后来,其子刘聪拿下洛阳,俘虏了晋怀帝,西晋彻底灭亡。
刘渊能够在凶险的“人质”生涯中活下来,并得到多方支持,为其未来建立霸业打下基础,与其善于社交、多方铺路有关。西晋统一全国后,不少胡人上层贵族在洛阳为质。这些人虽是人质,但都有较大的人身自由,与士族阶层广泛交往。胡人的文化一度成为洛阳贵族的流行风尚。他们以高大的胡人为奴仆,以胡姬为妾,甚至穿戴胡人的衣服、演奏胡人的音乐。刘渊精通汉文化,能与清淡的名士谈论经史,更是被奉为上宾。刘渊反客为主,终日与洛阳名流往来,不但学到了政治学知识,还了解了西晋王朝内部的危机。这都彰显了他长于社交的一面。